馬太福音一18-25 以馬內利

前言

時間來到待降節第四主日,被賦予的意義是「仁愛」,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啟示祂的慈愛,這是奧祕的展現,我們無法了解上帝的作為,但是藉著點燃的蠟燭與祈禱,默想耶穌基督降世為人,燭光就像耶穌來到我們當中,光照我們內心、給予溫暖,指引我們從黑暗走向愛的源頭,願上帝幫助我們體悟「以馬內利」的盼望。


從約瑟的角度出發

我們對於約瑟所知甚少,福音書沒有過多著墨,只透露他是木匠,是馬利亞的丈夫、是耶穌在地上的父親,感覺他像是個「缺席」的父親,是可有可無的配角。只有兩本福音書提到耶穌誕生的故事,路加將馬利亞作為主角出發,可能是因為小孩總是吵著要找媽媽,而馬太則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,為我們描繪出約瑟的樣貌,在故事裡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馬太形容約瑟是義人,這不僅是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,還表達出約瑟的正直,在猶太人的觀念之中,正直通常是指遵行律法、道德標準相對高的人。

因此,約瑟的決定就顯得格外特別,當他得知自己尚未娶過門的未婚妻已經懷孕,有小孩是好事,但卻不知道小孩是誰的?馬利亞應該有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給約瑟知道,童貞女馬利亞從聖靈懷孕,這對一般人來說,的確是難以接受、想像。如果我們是約瑟,看見此番情景,會先認為是馬利亞不忠、出軌,送了約瑟一頂綠帽子,而且還編造如此荒唐的理由,約瑟絕對有充份的立場發怒,他可以選擇報復,犯姦淫是可以當眾用石頭砸死。然而約瑟卻有不同考量,不用律法定罪、審判別人,他不願意當眾來羞辱馬利亞,避免她遭受更重的刑罰,想暗地裡低調解除婚約,可見「義人」不止是具備公義的成分,更有溫柔、善良、為別人著想的特質。


約瑟與上帝的相遇

當約瑟左右為難,苦思該怎麼做,才能將傷害減至最輕。奇妙的轉變發生,不過要將路加福音做一個對比,在路加的敘事,天使直接出現在馬利亞面前,但是在馬太的敘事,約瑟則是在夢裡得到天使啟示。上禮拜孔牧師講道時提到一種概念,女性能注意到眼前的事情;男性則是注視遠方。約瑟的憂慮是在想將來的事情,導致他看不清眼前的事物,無法注意到周遭環境、釐清狀況,因此,上帝介入他的困境,打開他的眼睛,看清事情的樣貌與真相。遇到上帝或是天使,聖經最常提到的反應是懼怕,因為不知所措的情況,不知如何解釋,根本沒有預料過,不知道下一步該有什麼反應,我們只能呆站原地。

在猶太人的故事傳統,「害怕」不僅止於形容驚慌的情緒,也包括害怕在內的各種感受,混亂、毫無頭緒、擔憂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,無法控制情況,以及驚覺自己的無知。因此,上帝顯現時總是伴隨「不要怕」的確據,不過並非聽到這樣說,就不會感到害怕,只是在安慰出現之前,害怕就只是害怕,而「不要怕」並不是沒有害怕的成分,而是轉化為「敬畏」,在不安中有平安,敬畏刪除了恐懼的部分,雖然還是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,但是「不要怕」是在害怕之中學習敬畏上帝,知道自己活在深邃的奧秘裡面。

上帝以夢境的方式顯現,因為約瑟無法用理智接受發生的所有事,上帝的安慰與啟示,或許約瑟依舊不明白,不要說他不懂,因為我們同樣不了解,那是奧秘之事,根本無從解釋,把你的妻子馬利亞娶過來,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。她將要生一個兒子,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,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。」(v.20-21)天使清楚傳達上帝的旨意,約瑟原本就是相信上帝的人,加上奇特的夢境,讓他得到正確的指示,知道聖靈藉著馬利亞懷孕的奧秘,此時只能敬畏上帝,照著上帝吩咐去行。


上帝的奧秘就在日常生活之中

上帝的奧秘藏在我們日常生活裡,只是需要我們細心留意,聖經裡許多與上帝相遇的場景,都在人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發生。不過其實奧秘不是在特別時刻才出現,奧秘就在日常生活裡,只是我們沒有發現。如果我們仔細讀過馬太福音第一章,就會發現當中充滿奧秘,雖然前面都是人名,但是奧秘隱藏在輕描淡寫裡面,每個名字都代表著一個生命。經文啟示上帝的作為要打破人類困境,生命帶來盼望,因為人的危機就是「不孕」,這不僅是生理上的問題,也是一種隱喻,代表對未來失去盼望。有些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,都是從不孕談起,撒拉、利百加、哈拿,施洗約翰的母親伊利莎白,但是困境抵擋不了上帝的作為,上帝使其能夠生育,就是為絕望注入盼望。

經文邀請我們去想像,年老不孕的婦人與年輕的處女,都不可能懷孕,若非上帝的作為,困境不可能改變,讓我們想到自己的生活或許也是一團混亂,但是不要忘記,在創世記第一章,上帝創造時的情形:「起初,上帝創造天地。地是空虛混沌,深淵上面一片黑暗;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。」(創世記一1-2)混沌、深淵就像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挑戰,身體病痛、生活缺乏、心靈空虛、人生破碎,上帝的聖靈此時運行在其上,我們只是需要等待,懷孕與生產就是創造的驚喜,等到新的生命來臨,我們能夠得到喜樂。

童貞女從聖靈感孕,是無法用知識理解的奧秘,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不足,無法參透明白,上帝的作為無法用邏輯、經驗判斷,如果馬利亞或約瑟滿腹理性,就沒有容納嬰孩耶穌的空間。因此,經文提醒我們,耶穌誕生的故事是與我們切身有關的故事,我們不是奧秘的旁觀者而已,更是奧秘的參與者,我們活著就是一個奧秘,每個生命都是一份盼望的宣告,我們看見新的生命誕生、陪伴、成長,心中充滿無限美妙、神奇、光輝和喜悅,這沒有離我們很遠,只是要在日常生活裡觀察。類似我為人父後的感受,想起手上抱著剛出世的小孩、看見他們突然展現笑容,心中充滿感動,知道那一刻洋溢著愛。如果帶著在生活中的體會,回頭來看聖經,會發現馬太福音第一章所蘊含的福音,超過我們的想像,上帝的救恩藉著誕生的生命而來,讓我們藉著基督耶穌的生命而有全新的生命。


以馬內利,上帝與我們同在

每年都會溫習耶穌基督的降生,「被迫」再聽一次耶穌誕生的經文,我們是感到厭煩?還是感覺到喜悅?因為每次都發現經文中的寶藏,聽到不同的提醒、看見上帝的奧秘?待降節是用一段時間準備、累積,延續喜樂、經歷仁愛,喜樂並不能靠自己製造。相反的,需要我們主動等待,等待是培養喜樂的土壤,是不能跳過、浪費的神聖時間,在痛苦中思索盼望,而非藉著盼望消除痛苦。「等待」或許讓我們有許多懷疑、不安、惶恐,甚至要面對無聊、無助及失去耐心,「喜樂」不是痛苦的解藥,喜樂是發現基督就在我們當中。待降節是喜樂的邀請函,招呼我們再次前往安靜、平凡、空氣裡瀰漫略有刺鼻的臭味、泥濘又雜亂的馬槽前。注視著嬰兒耶穌,讓我們重新拾起生命的價值,對焦、仰望真實的上帝,不是因著許多聖誕活動,感受短暫溫馨快樂,而是我們發現基督就降生在困境裡。

等待不代表沒有煩惱,約瑟尚未遇到上帝之前,他面對未婚妻的狀況,是難以解釋、痛苦的事,還在想如何解決問題、處理內心煎熬,這就是一種等待。而我們會發現,經文引導我們注意他是「義人」的重點,換句話說,他是相信上帝、追尋公義的人,不止強調公平、正直,「義」是幫助我們更加認識、體會上帝的慈愛,約瑟可以用律法尋求公義的展現,但是約瑟明白公義的本質是愛。為此,他並沒有咒詛馬利亞,或用殘暴的方法對待她,「義」代表用上帝的眼光去看,留意上帝的作為。「與其咒詛黑暗,不如點亮蠟燭。」我們就像約瑟一樣,生活遇到困難,看見世界充滿衝突,似乎一切都很糟糕,但是我們可以因著信心,成為在黑暗裡點燃蠟燭的人,讓世界看見上帝的光明、良善。

或許我們都很卑微,做的事情無法影響社會,不過敬畏就是幫助我們不會成為驕傲的人,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卻封閉自我,不肯去接受新挑戰和嘗試改變;敬畏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限渺小,不會以為自己是老闆;敬畏讓我們高舉上帝,知道自己只是不足為道的器皿和僕人。微小的僕人卻是上帝眼中的關鍵人物,像是抹大拉的馬利亞,在早期門徒裡,她身為女性,說話不具份量及可信度低,卻是耶穌復活的主要見證人,約瑟雖然出現頻率不高,若是他沒有敬畏上帝、順服上帝的旨意,那麼或許我們仍然沒有經歷救恩。敬畏讓我們體會上帝的慈愛,原來我們什麼都不會、什麼都不懂,一切是出於上帝的憐憫與恩典;敬畏讓我們去注意生活中一切大小事,在我們心中、想法、意識,甚至是在睡夢裡,在我們讀經、靈修、做家事時,上帝都在指引我們,「以馬內利」是上帝與我們同在,也是經文要告訴我們的重點,若是沒有敬畏上帝的心,那麼就是盲目、耳聾,感受不到上帝,無法辨識祂的同在,無從知道美善、真理,但是如果我們存有敬畏上帝的態度,不論何時、何地,都能聽從上帝聲音。


結論

上帝的啟示表明亙古不變的真理,上帝與我們同在。需要慢慢熟練、辨認耶穌住在我們當中,而參與禮拜、服事,聆聽講道,都能讓我們懷著嶄新盼望、在世界中有清晰眼目看見上帝的作為。透過待降節的預備,我們重新調整自己的心靈,當我們坐在教堂裡敬拜上帝的那一刻,我們已經走入探險旅程,找尋「仁愛」的記號,我們會驚訝地發現,以馬內利就是愛的證明,上帝與我們同在,讓我們再次經歷聖誕的奇蹟、奧祕,困惑時有天使指引方向,懼怕轉變為信心,敬畏使我們體會上帝藉著基督顯明的仁愛。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