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二十1-23 願上帝在咱中間

前言

主日時遇到颱風天,而主題相當貼近我們的處境,在風雨交加時,「願上帝在我們中間」是我們的心聲與祈禱。願今日上帝藉著經文啟示,讓我們在風雨中有平安、有盼望,在主內有喜樂及生命。


人的承諾不堪一擊

大衛去找撒母耳,沒想到撒母耳無法提供任何保護,只得繼續倉皇逃難,狼狽地出現在約拿單眼前,兩人見面不是敘舊,而是大衛的責問:「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?竟要被你的父王追殺?」約拿單連忙解釋,怎麼會有這種事?不可能,這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,父王不會瞞著我做這種事,因為他什麼都會告訴我,絕對不會有這種事情。大衛堅持自己的處境急迫,形容相當貼切:離死亡只差一步!大衛激動表示自己危在旦夕,而你約拿單還被蒙在鼓裡。大衛在約拿單面前指向上帝起誓,被掃羅追殺這件事千真萬確。十九章中的掃羅起誓絕不會殺死大衛,然而二十章的大衛起誓正在被大衛追擊,可見誓言無法保證承諾會兌現,人的誓言脆弱到不堪一擊。因此,大衛冒著風險來找約拿單,其實是一場生命的賭注,誰知道這對父子會不會聯手剷除異己?

但是大衛相信約拿單的為人正直,以及兩人之間的兄弟情誼,還是決定來找約拿單,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走投無路。而約拿單的話就像一顆定心丸,大衛服用後,多日不安總算稍稍解除「你心裏所求的,我必為你成就。」(v.4)約拿單向大衛拍胸脯保證自己絕對會盡力。於是大衛提出要求,請約拿單在皇室舉辦的筵席裡,幫忙揣摩掃羅的心意。有趣的是,此時大衛雖然被追殺,依然保持冷靜,沒有六神無主要約拿單出主意,大衛心中已經有一套計畫,他顯然了解自己主人的個性,雖然掃羅陰晴不定、時好時壞,但大衛還是要確定這次是否能像之前一樣安全下莊。


人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般善良

大衛提出的辦法是在筵席裡做檢驗,初一是他們固定要聚集吃飯的日子,因為這天照律法規定有特別的獻祭,大衛身為駙馬,又侍立在掃羅身邊,更有著輝煌戰績,理所當然要出席宴會。奇怪的部分在於,大衛明明正在被掃羅追殺,卻又需要在宴席上與王一起吃飯。明顯違反常理,或許能夠推測,掃羅要除掉大衛,這件事是私下秘密進行,只有少數人知道,因為公開會引來非議,加上事前已經和兒子有過約定,約拿單會跳出來抗議及反對,無法明目張膽地執行殺人計畫。因此,大衛如果當天出現在餐桌上,應該不至於馬上被凌遲,何況有約拿單也在場,雖是摻雜宗教與政治的宴席,卻也不是一場鴻門宴,照理來說大衛不用大費周章刺探掃羅。他要求約拿單在宴席上說:「大衛請假回老家獻祭。」如果掃羅同意代表他氣消;若是勃然大怒表示性命堪憂。不僅如此,大衛也是個「情緒勒索」高手,看他對約拿單說的那些話,其含義就是「你要相信我、你要站在我這裡、你要幫助我。」

有些聖經學者嘗試用文學角度重新詮釋大衛,他的品格並不高尚,因為他挑撥約拿單與掃羅對立,又要約拿單為他說謊。也就是說,大衛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般無辜,在這場政治權力的鬥爭中,他只是目前位於弱勢、較受人同情,事實上他沒有比較正直。在《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》這本書提到許多說謊者是為了自我,為了取得或保住什麼,在撒母耳記的敘事裡,掃羅撒謊是為了避免與兒子衝突;而大衛撒謊則是為了保住小命。我們發現身為以色列君王,其特徵竟然是「不誠實」,而從書裡得到一個反省,通常我們會有迷思,具備信仰的人應該同時會集德性、好品格於一身,但是誠實的人未必等於慷慨、勇敢的人不一定就謙卑。大衛有信心不等於他沒有野心、不會說謊,或不會煽動操弄人心。

這並非貶低大衛,他有許多詩篇或是行動仍是我們學習的典範,安慰、鼓勵我們在生活的困難之中仰望上帝。只是透過這樣的角度,讓大衛不再只是書中的人物而已,他更加立體、豐富及複雜;就跟真實世界的我們一樣,沒有比較高尚或神聖。大衛與掃羅即便身為上帝子民,更貴為是被揀選的王,一樣會撒謊;而「謊言」本身也是一種偽裝,為了消除焦慮,我們內在充滿羞愧、恐懼,擔心被人看不起,只好「膨脹」自己,需要藉著虛張聲勢,試圖欺騙自己和別人,以證明自己的能力、無辜和善良。亞當夏娃吃下禁果之後,羞愧、恐懼使他們躲避上帝的面,緊接著互踢皮球證明自己無辜。說謊是為了解決心中焦慮,因為焦慮讓我們暫時迷路,忘記自己的身份,是被上帝所愛、已經得到救贖的兒女,焦慮讓人遺忘了要倚靠上帝。


因此需要倚靠上帝

大衛有信心,但是焦慮也使得他暫時忘了要尋求上帝;就算我們可以美化自己的動機,但聖經啓示,箴言廿一篇2節:「人一切所行的,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,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。」我們以為自己是好人,事實上,聖經告訴我們,我們並不正直,不過上帝沒有因此否定我們,不會因為我們的動機不純,或是有邪惡念頭就判定我們很糟糕、是壞人;反倒因此,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上帝,因為我們不可能靠著自己成聖、就此變為好人。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,上帝都在我們裡面做工,看見上帝的心意,得以與上帝連結。因此,敘事讓我們看見大衛的偽善,卻也幫助我們學習約拿單的真誠,他珍惜與大衛的友誼,沒有詆毀自己的父王;他安慰大衛,主動發出誓言。我們發現他是唯一遵守諾言,一路堅持倚靠上帝的人,甚至他向上帝祈禱祝福大衛。看到這裡都不禁納悶,上帝怎麼不讓約拿單繼承王位?當然我們無法干預上帝的心意,這是上帝的主權。

不過敘事裡父子的反應,讓人嗅到不尋常,約拿單願上帝與大衛同在,如同「從前」與他父親同在一樣;掃羅在宴會上斥責約拿單,而且罵得相當難聽:你這頑梗悖逆之婦人所生的,我怎麼會不知道你選擇耶西的兒子,自取羞辱,也使你母親露體蒙羞呢?只要耶西的兒子還活在世上一天,你和你的國必保不住。」(撒母耳記上廿十30-31a)顯然父子二人清楚知道大衛的實力,卻有不同回應。掃羅意圖消滅大衛,因為這是家族的最大威脅;約拿單請大衛將來網開一面,照著上帝的慈愛,恩待掃羅的家族。約拿單肯定知道上帝的旨意,他或許是位祈禱的人,從他登場的那一刻起,他總是精確地道出對上帝的信心與信仰的體會,而且上帝沒有安排他承接王位,他也沒有強求權力,他順服於上帝的帶領,甚至在整個二十章的敘事,他是唯一認真看待在上帝面前所起誓的諾言,也是唯一認真祈願上帝在中間的人。


願上帝在我們中間

閱覽二十章的敘事,其實會覺得平淡無奇,敘事大部分圍繞在兩個人之間的對話,而且不少時候都在沙盤推演,既沒有談論信仰,更沒有屬靈的話語、不是精彩的故事或名言佳句,很難明白這段敘事能帶來什麼啟示,如果沒有駐足思考,很容易忽略經文背後的力量。在聖經平凡的對話裡,我們意識到這跟日常生活一樣,大部分的時間不會談到高深的神學或道理,如果敘事只強調宗教專業用語,那反倒才是離生命相當遙遠的信仰。神學家羅雲在《復活的力量》曾經作出提醒:「如果傲慢地拒用家常百姓用語,代之以偽神秘、抽象、專業術語,或是淪入純粹聲明主張的先知性語調,反倒削弱了話語的權柄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說得很清楚,靈恩的言說不僅限於狂熱的方言,也很可能是有條理、經過周密思考的語言。」簡單來說,恩典就展露在一般的對話裡面,不需要以神秘、屬靈的話語才能顯示上帝的全能、偉大,在稀鬆平常的說話之中,上帝也在其中彰顯祂的工作。

敘事有另外一個重點,就是不論是誰都無法且無力改變現狀,是有限且軟弱的人類而已。大衛尋求資源,想要躲避被追殺的命運,無奈的是頂多只有約拿單幫助他逃亡,宴席後注定展開流浪人生;掃羅是掌握至高權力的君王,卻也無法隨心隨欲地除去一個人,區區一名逃犯,抓半天還是一無所獲;約拿單想幫助朋友,但也不想跟自己父親撕破臉,夾在中間左右為難。他們的共通點就是無法解決困境,這與我們的處境極為相似,想盡辦法要解決某些遇到的困難,有很多事情根本無力改變,不僅無法操控生死,還要面對離別及痛苦,而且很多狀況只能哭泣、流淚,被人攻擊或討厭,即便是信靠上帝的子民,一樣會有疾病、哀嚎、忘記上帝的時刻。現實的打擊讓我們不會沈溺在幻想,一件清醒的事實是,我們只是有限的人而已。

禱告不見得會有立即改變,但是相信上帝依然在帶領,二十章掃羅依舊發怒、追殺大衛;約拿單選擇留在父王身邊;大衛開始流浪,每個人的選擇、決定與際遇都不一樣,而上帝看似沈默,但還是讓我們撇見祂在工作。恰好是學習仰望上帝的時刻,因為我們不可能每一天都在屬靈的高峰,更多時候,我們是在挫敗中度過。因此,信靠上帝是每天的練習,畢德生牧師在《全備關懷的牧養之道》提過:「在靈命成長的路上某些困難是必然的,若加以否定、簡化、或提供捷徑,反倒將使人不能真正地成長。」作為仰望上帝、跟隨上帝的兒女,我們要知道這條路並不輕鬆、簡單。不過突破困境之時,會發現恩典是上帝與我們同在。


結論

上帝與我們同在,是我們在教會裡很常聽到卻也很難體會的一句話,通常遇見困難是先尋找手邊資源解決,很少擺在祈禱中仰望上帝。但是敘事藉著約拿單不斷提醒我們,「願上帝在咱中間」,初鹿教會也有特別的恩典,每次聚會被喚醒這份記憶:「上帝在我們中間。」教堂十字架是懸空、不像一般教堂在後面牆壁上,除了需要抬頭仰望以外,講道者及司會不需像其他教會的習慣是在奉獻時往後看,當會眾往上看著懸空的十字架,台前的服事者同時也往上看,上帝不在我們後面,「上帝在我們中間」,願今天敘事幫助我們重新體會,安慰我們在生活無力且無能之時,總會想起這句話:「願上帝在我們中間。」成為我們在痛苦時的盼望。


台東市區,颱風來臨前的傍晚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