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小事上忠心

好書需要慢慢閱讀,不然會消化不良。啃完曾思瀚老師的《被誤解的呼召》,真心認為是對當代教界的呼籲或挑戰。


指出我們對於經文狹隘的想像,甚至淪為心靈雞湯,更慘的是變相成為信仰的大麻,餵食下去,迷幻效果令人通體舒暢、飄飄欲仙。


不要忘記經文本質是上主的話,那必然不會只有安慰、鼓勵而已,還有責備、疾呼著認罪與悔悟。經文不該是口號、標語,或是不時吐出的「上主對我說…。」


如果空有熱情卻沒有覺悟要認識上主,熱情搭配無知,絕對會是一場災難;而就算腦袋裝滿宗教知識,若沒有反思的態度和行動,也只是下一個意識形態的膜拜者,稱不上是跟隨上主的朝聖者。


這條朝聖之路充滿危機和誘惑,總是會不小心受到擁有舞台魅力、光環加持的名嘴吸引而離開上主。除此之外,還有令人眼花撩亂、繽紛絢麗的成就,一旦沒有對上主忠心,那些看得見的成績就會取代上主。


「為神做大事!」恐怕就是反映這種思維,當代掀起這股潮流的教會或領袖,鼓吹人勇於作夢,強調這就是「呼召」,卻忽略了人性上的失敗及軟弱。


漂亮的外表下,可能隱藏著醜陋的品格;就像某幾間指標型的教會,使教界趨之若鶩地跟風,那些教會的確在人數、奉獻的數字上極其成功,人性放大了這些成績,但是財務不透明、私生活不檢點的新聞卻被掩蓋、隻字不提。


只想做大事的思潮,讓人誤以為「呼召」便是如此。有趣的是,在我的觀察裡有不少立志為主獻身的人,他們的圖像是站在大型教會的台上講道、受人歡迎;沒有人願意俯身撿起垃圾,更別提打掃環境,「這不是傳道人該做的事」一句話表明自己不想做卑微的事情,只想做能被「看得見」的服事。


第五章提到「撒母耳的呼召」,是有關於「弱者」的呼召,而這個主題幾乎貫穿了撒母耳記的敘事,不論是誰登場、主演,都隱藏著人的無能、弱小。


人有能力做事,完全仰賴上主的恩賜。然而,我們總是只看見自己的「力量」。法國哲學家韋依說過:「才能與道德毫不相干。」若將這句話轉譯到教會的語言,是我們的能力或做的事情,跟信仰、敬虔根本沾不上邊,不需要誇口。


對上主的忠心才是核心價值。卑微卻願意聽從上主的人,完勝看似較有才華卻不願意跟隨上主的人。出埃及的敘事示範了對於忠心的詮釋,卑微的接生婆對照手握生殺大權的法老;敬畏上主的婦女,雖然微小卻在自己的行動裡展現對上主的忠心,並為此成為上主工作的一部分,反觀擁有至高權力的法老,即使享有一切,依舊活在恐懼及焦慮裡。


上主時常藉著小人物做大事,第五章提醒讀者一件事,身為現代的基督徒,有些事工可能很有成就,卻偏離了上主心意,重視成就過於甘願做小事的心,恐怕已經偏離了真正呼召的道路。


「很多人不是因為失敗而跌倒,而是因為暫時成功而一敗塗地。」曾思瀚老師一席話,深深打動我。「擁有正確態度的工人能勝過惡劣的工作環境。」更是徹底打臉了現今對於呼召的錯誤想像,以為畢業成為了傳道人,就有權柄指使會眾聽話。能力真的不是重點,而是願意謙卑聽從上主吩咐,在小事上忠心。


初鹿教會草地上的蝴蝶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