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廿五1-23、32-39 願你平安

前言

默認兄弟現在時常吵架,令人心力交瘁,但是和好時又充滿笑聲。如果將時間放在生氣、仇恨,就沒辦法體驗喜樂、美好。祈求上帝幫助我們,在敘事中得到平安。


做個仰望上主的僕人

就在掃羅與大衛暫時休兵時,年邁的撒母耳蒙主恩召。撒母耳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,代表他應該是主角,但是戲份卻不多,連他過世,敘事只有描述:撒母耳死了,以色列眾人聚集,為他哀哭,把他葬在拉瑪他的家裏。」(v.1)撒母耳身為上帝的僕人,既是祭司、也是先知,更是以色列尚未有君王以前,領導人民的士師,理應有更具份量的記載,結果只是簡單交代,令人不勝噓唏。這份記錄引導我們去思考:在上帝面前的人,都僅只是器皿,任何試圖藉著豐功偉業、在歷史中留名的努力,恐怕只是白費力氣。並非指不需要認真或付出不重要,而是一切出於上帝恩典,一切如過往雲煙,只有上帝永恆不變,我們沒有什麼可以誇口,唯獨尊榮上帝,呼應先知以賽亞所說:「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,惟有我們上帝的話永遠立定。」(以賽亞書四十8)敘事簡單一句話,隱含著挑戰,我們看的是世俗成績?還是仰望上帝?

敘事沒有歌頌撒母耳在世的成就、沒有提到他死後的影響,更沒有盛大的喪禮。畫面直接切回大衛這邊的發展,敘事花了一些篇幅介紹拿八,將世俗價值會注意的重點劃線,三千隻綿羊、一千隻山羊,兩次提到他在剪羊毛,說明他有多麼富裕。按照古代以色列傳統,剪羊毛代表歡喜豐收的時刻,要設宴慶祝。若從現在角度理解,拿八有錢到壟斷畜牧業、服飾和食品業。不僅如此,他還有貌美又賢慧的妻子,可謂人人稱羨的「人生勝利組」。但是敘事話鋒一轉,拿八不但財大氣粗、還相當剛愎兇惡。

細讀敘事後便會發現其中有趣的對照,雖然拿八看來霸道,但是大衛的行為也像黑道。大衛等人在曠野漂流,生活上的補給,需要仰賴當地人救濟,尤其是地主或牧羊人。一般交易是透過金錢買賣、以物易物的方式。大衛哪來的錢和物品?於是他差派僕人討「保護費」,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先祝福拿八,爾後提及在曠野只要有他們保護,絕不會有其他人或野獸膽敢來撒野。大意是希望拿八能用物資換取大衛的「保護」。而拿八並不買單,甚至不屑地回應大衛,嘲諷他是背叛主人的惡僕,殊不知此舉將會引來殺身之禍。


大衛搖身一變成為掃羅

大衛有能力剿滅拿八全家的男丁,已經準備出兵給拿八教訓。如果敘事在此按下暫停鍵,會注意到詭異的事情,大衛不是在與掃羅互動中願意等候上帝,怎麼在此完全變調?而且還以世俗的方式處理衝突?大衛難得如此憤恨:我在曠野為那人看守他一切所有的,以致他未失去任何一樣東西,實在是徒然了!他竟然向我以惡報善。凡屬拿八的男丁,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,願上帝重重懲罰大衛!」(v.21-22)事實上,若大衛不採取行動,附近地主可能會有樣學樣。因此這是要殺雞儆猴。大衛的轉變等於是掃羅的翻版;用暴力處理問題、用流血解決敵人。敘事停留在「大衛搖身一變成為掃羅」的可怕構圖。

值得玩味的是,廿四章大衛稱掃羅為父親(撒母耳記上廿四11);廿五章大衛也自稱為拿八的兒子(v.8),這是尋求庇護,就像華人文化認重要人士做乾爹的道理一樣,只有向權勢靠攏,任何事情都可以「喬」。心理學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,提到權力就像是父親,兒子是被壓抑且痛恨父親、同時迷戀父親,會想殺死父親以取代他和成為他。簡單來說,這種惡性循環表示權力無法被消滅,無論如何反抗、抵制或攻擊,只會加深被權力的奴役;我們對此絕不陌生,掌握權力之前,都會知道不要變成之前的暴君,但是在掌握權力之後,不自覺成為了暴君;或是用另一種說法,成為父母之前都會期許不要變成自己的父母那般,結果當了父母以後,同樣的模樣依舊被刻印出來。以暴制暴絕不會帶來解放和自由,還會活在暴力的輪迴當中無法跳脫。

《政治神學》有句耐人尋味的話:「不要幻想革命是一場一勞永逸的正義行動。」意思是不要妄想透過自己的手就能帶來正義,不適合的政權、糟糕的領導者,如果我們想以自己的方式撤換它,只是移除原本的當權者,換上新的權力面貌而已,狀況其實不會改變。這是為何上帝沒有容許大衛殺掉掃羅,因為權力慾望會被複製。哲學家尼采有句話相當適切:「當你對抗惡魔時,要小心自己變成惡魔。」因此敘事提醒我們不要被仇恨吞噬。同時也聚焦在亞比該的行動,藉此萌生盼望,以良善回應邪惡,需要智慧、信心和交託;良善不是要成為唯唯諾諾的濫好人,而是懂得化解衝突,知道有些事情只有上帝能做。照敘事脈絡,拿八的死因是心臟病:耶和華擊打拿八,他就死了。」(v.38)然而,這不是教導我們在祈禱中咒詛仇敵,而是相信上帝會照祂的時間和方式行事,將仇恨交給上帝,祂會照公義報應,我們要做的是聆聽上帝的話語。當世界說要「以牙還牙」,耶穌在福音書告訴我們:「要愛你們的仇敵,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。」(馬太福音五44)


福音的行動是款待對敵

亞比該的行動正是信仰的典範:款待對敵。大衛是她丈夫的敵人,但是她仍然拿出食物招待大衛他們,化解一場血光之災。不論敵人是誰,是否能坦然地邀請對方來吃飯?「沒關係,雖然你得罪了我,但是我誠摯邀請你來我家吃飯,我煮飯給你吃。」和解並不簡單,而且不會令人舒服,可能伴隨顫抖、驚慌和生氣,但是跨出「舒適圈」、「同溫層」,會讓事情有所轉變;抱怨不會讓情形轉變、激烈手段只會延續暴力。我們能選擇以祈禱與善行,終結彼此攻擊的風氣、遏止互揭瘡疤的惡習。不是要求別人改邪歸正,而是在與敵人相處的過程中仰望、親近及認識上帝,進而尋見心靈的平安。

上帝藉著亞比該與大衛的對話,也在對我們說話,信仰不會自動刪除生命的痛苦,然而敘事呈現安慰,上帝與我們同在、保護我們。當亞比該用良善面對糾紛,大衛如是回應:「你和你的見識也配得稱讚,因為你今日攔阻我親手報仇、流人的血。」(v.33)報仇不是最好的回應,也不該以流血獲取和平,活在仇恨裡會禁錮心靈。平安來自良善的心志與行動、遵循基督腳蹤,活在福音裡才有釋放。是在他者(敵人)的臉上尋找上帝的痕跡,而聖經通常經由描繪路人對上帝的敬虔,提醒我們對信仰的敏銳與專注,敘事中的配角有時候比主角還要聽從上帝的話。


不用每顆壞球都要揮棒

敘事打破錯誤的信仰觀,不是在某些人身上才會突顯信仰的特質,而是在所有人的面容中都有可能發出上帝的榮光。上帝經常出現在我們料想不到的地方,用陌生人的聲音說話。開放的心讓我們見證上帝的作為,大衛如果執意要大動干戈,就聽不見上帝透過亞比該對他說話,故事大概就以殺戮結束。也就是說,即便我們有許多負面情緒:憤怒、怨恨,仍然要有開放的空間,願意聆聽別人說話。記得剛受派作傳道時,有一位姐妹(以潔的媽媽)對我說過一句話,到現在時常成為我的反省,她說:「如果將人生看作是一場棒球比賽,而我們是站在打擊區的選手,不是每一顆朝我們扔來的壞球都要揮棒。」面對別人的惡意、扔過來的壞球,不用以惡報惡,如果每顆壞球都執意要打,到最後只會剩仇恨,不再願意聽對方講話。譬如說,夫妻之間吵架,即便可以講最難聽的話而贏得勝利,但是就輸掉了關係。

若以「棒球比賽」的角度來詮釋敘事,輸贏不是最重要的,我們需要接納的是失誤、漏接或輸贏球本來就很正常,也是人生的一部分,正因為如此才精彩,無法預測結果,但是過程有上帝同行。上帝的話語讓我們知道,真正的戰爭是在思維和靈魂裡,我們對抗的是自己,才有生命的突破與改變,將主權交給上帝,才能享有平安,不用再為了俗世價值操煩,不被仇恨洗腦。要獲得自由,先要放下仇恨,這不是向仇恨、罪惡低頭,或是幻想世上仇恨都會消失。而是相信上帝會給予我們盼望,有新的開始。上帝透過敘事呼召我們,不讓仇恨變成我們的偶像,我們要忠於對基督的信仰,成為和平的使者、願意為敵人祝福、宣揚和解的福音。


結論

「願你平安」是這世代難得的訴求與祝福。我們每天需要關注的社會議題汗牛充棟;世界上的災難、戰爭與貧困多如牛毛;我們面對的問題更是不斷浮現,健康、工作、家庭、心靈,活在充滿困境的環境裡,像在曠野一樣。我們需要更加專注聆聽上帝的話語,那將是我們的汲取力量的泉源,滋潤生命,使我們在絕望時做出正確的抉擇,信任上帝在我們當中。在生活的掙扎與喜樂之中,感受上帝的作為。「願你平安」,是在病痛、仇恨、孤單時,有上帝的安慰、醫治及能力。「願你們平安」,在上帝的應許裡,祂拯救我們脫離一切恐懼,仰望祂的人臉上就有榮光,不再有羞愧失望。


射入初鹿教堂的陽光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