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太福音四12-23 捨棄黑暗,奔向黎明

前言

新年快樂!在新的一年,願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、恩典及盼望。


知道自己身處黑暗,才會迫切需要福音

耶穌在第四章開頭,經歷一場勝仗,祂在曠野受到魔鬼試探,撒旦最厲害的手段,將人類內在的慾望偽裝成神聖的上帝話語,但是耶穌同樣以上帝的話,來一一破逐撒旦的詭計,使得撒旦無法得逞,那刻是神子光榮的展現。沒過多久,卻傳來一則令人感到慌張、難過又害怕的消息,經文敘述耶穌「退」到加利利,似乎給人一種逃跑的感覺,事實上,是「以退為進」,施洗約翰被捕入獄之後,耶穌立刻轉而公開事奉,反而感受到一股急迫性,宣揚福音的能量正在醞釀。

耶穌第一站來到迦百農,這是祂早期福音事工的基地,馬太進一步提出經文證明,耶穌的行動是上帝的應許。先知以賽亞所論述的救恩、盼望,都在耶穌身上得到應驗。馬太更是在隱約之中透露出令人驚訝的好消息,這不僅止於猶太人在期待的彌賽亞,更是整個人類世界的拯救者。因為在「加利利」這個地區,是猶太人和外邦人大量混居的地方,甚至有到上百萬的人口。也就是說,這是一個象徵,上帝的恩典不分猶太人或是外邦人,沒有任何種族或血緣的限制,而且說實話,沒有任何宗教能代表上帝,不是信奉某個宗教就能獲得上帝子民的身份,人時常強調血統的純正,或是「正港」的宗教,但那都不是進入上帝國的保證。更進一步說,上帝的恩典沒有任何條件,不過唯一的要求,是要知道自己需要上帝的光明。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;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。」(v.16)若是不覺得自己活在黑暗裡面,那麽耶穌宣講的福音,就有些讓人厭惡,因為那不是通往幸福人生的成功秘訣:「你們要悔改!因為天國近了。」(v.17)


沒有意識到問題,缺乏良善

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和國家,耶穌的宣講總令人刺耳,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會是一個「壞人」,是別人才有需要悔改,也就是說,我們都會認為自己是「好人」,最具公義、正直,因此總是大肆評論、數落別人的錯誤。然而,耶穌宣講的福音,不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,而是指引我們思索先知耶利米的話:「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,誰能識透呢?」(耶利米書十七9)說明每個人其實都處在黑暗裡面,即便是已經領洗禮證書的基督徒,甚至是穿黑袍的牧師,都不能保證自己絕對是潔白無瑕的義人,邪惡的人心摧毀了與上帝之間的關係,踐踏了上帝的創造。聖經的功能不是界定好人與壞人的差別,而是指明沒有人是完全的,再好的人都有人性的缺點,再壞的人也會展現出人性的光輝

耶穌的一句話:「你們要悔改!因為天國近了。」(v.17)是對現今世道,在最絕望的處境中喊出的,最強而有力的呼喊。人類的諸多問題就是缺少「良善」,《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》(DEEP KINDENSS)這本書的作者休士頓·克拉夫特(Houston Kraft)的觀念值得我們思考:行善不等於良善。有能力捐款幫助弱勢的人,並不代表這個人內心就有良善,只有做好事是不夠的,我們還必須具備良善的心志。

然而,令人擔憂的是,良善越來越式微,過往強調的「品格」已經被「魅力」取代,以前著重誠實,現在「受人歡迎」比較重要。為此,腳踏實地已經被拋在腦後,抄襲、說謊沒關係,因為只想著如何提升名氣,成為眾人焦點。失去品格造成的亂象:不會追求價值,只嚮往價格。牧師有位認識的青年,經營網路拍賣,時常看她分享遇到奧客的經驗,奧客總有不合理要求,像是:今天買、今天要到貨;貪小便宜要折扣;快只剩成本價,還被嫌太貴;各式各樣抱怨。我們會發現一件事,社會沒有「良善」,不會為別人設想,這已經是普遍現象。現在高壓及焦慮的環境,操煩自己的事就飽了,哪還有心力關心別人的處境,整個社會更加冷漠,這都不是別人的問題。英國《泰晤士報》曾經有個創舉,在頭版印了一個問題:「世界出了什麼問題?」作家柴斯特頓的答案,既簡單又發人省思:「我,柴斯特頓,就是問題的根源。」


信仰從放下自己開始

沒有人能宣稱自己絕對沒問題,我們都是問題的一部分,所幸的是,基督信仰是我們生命當中的盼望,能讓我們有所轉變。有時候,我們並沒有那麼認識這份信仰,可能也不了解神學,甚至是處在懞懂、尚在發芽的階段,其實並不明白福音的意義,但是那並不會影響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。真正的阻礙是「停滯不前、原地踏步」。耶穌宣講的福音,不僅止於要人悔改,更呼召人來跟隨祂。耶穌在加利利海邊遇見漁夫西門和安德烈,只有簡單一句話:「來跟從我,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。」(v.19)不過有趣的部分就在這裡,假設我們是西門與安德烈,我們聽到耶穌的呼喚,我們會心動嗎?「我們是漁夫欸!最重要的是漁獲量!我們得人要做什麼?」

若是照上週的經文來看,他們三人應該更早之前就見過面、說過話,西門與安德烈知道耶穌的身份,認定耶穌就是基督,只是尚未有決心付出行動。因此,耶穌特地來找他們,邀請他們一起走宣講福音的旅程,他們似乎是受到感動,進而將自己的工作放下,毅然決然地跟隨基督。我們不知道他們心中在想什麼,不過,漁夫的工作環境會讓我們有一些想像,靠天氣吃飯、髒亂、充滿魚腥味、被人歧視,他們了解那種痛苦、憂悶。因此,耶穌的「得人如魚」,也像是一種要恢復人的彼此尊重,更有追求「良善」價值的味道,讓聽見福音的生命都能得著轉變,不再相信自己,是將主權交還給上帝,並將一切交託,且定睛仰望、信靠上帝。

信仰是從我們拋下權力、利益、偏見和傲慢而開始。經文浮現一個方向,就是「捨棄黑暗,奔向黎明」,我們知道自己有問題卻不願意改變,就在猶豫不決時,我們需要上帝的話給予生命中的光明。捨棄黑暗不代表我們就沒問題,就像耶穌的門徒一樣,他們依然會犯罪、會離開耶穌,總是在跌倒之後,才體會到上帝的恩典、慈愛與憐憫。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,最怕的是,我們跌倒卻選擇躺著。因此,耶穌要求我們當「悔改」,是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活在黑暗,並且想要離開黑暗;「跟隨基督」就是走向光明的行動,意思簡單明暸,就是悔改的表現,在於是否願意跟隨基督,這是改變的證據。儘管我們有時停頓、疑惑、苦惱或是倒退,但是跟隨基督,我們知道自己面向光明。


捨棄黑暗,奔向黎明

悔改在猶太人的概念是「返回」,意即回家,象徵回到上帝的懷抱。猶太哲士認為,每個人都會犯罪,並且時常有作惡的衝動,罪會想要控制我們,但是我們仍有選擇行善的空間。上帝不是要求完美,祂的誡命不是用來打造聖徒,而是讓人能依照祂的旨意生活。因此,人若是犯罪,唯一要做的就是承認自己犯罪,親口說出懺悔,道出心中決定,有所轉變。悔改是勇敢面對過去的錯誤,倚靠上帝且積極迎向未來。簡單來說,悔改是種態度,不是內心洗滌清潔而已,而是面對邪惡時,能有不同的回應。

跟隨基督,是願意保持心中的良善,即使遭受拒絕、傷害或嘲笑,依然展現良善。良善是不容易的決定,人能夠因為一句話受鼓勵,也會因為一句話而記恨。克拉夫特曾經因為沒有得到肯定和讚美,而心情低落好幾個月。他反覆思索之後,認為良善是不要糾結別人的話。特別在農曆新年,全家團圓的日子,卻是許多人的夢魘。看到公視新聞整理一篇報導,《過年不要問》,代表這些人的心聲,「什麼時候畢業?」、「什麼時候交男/女朋友?」、「什麼時候結婚?」、「薪水多少?」一句話會惹惱別人,不少人想逃避家族聚會。良善是為別人多想一步。如果真的有人問起這種類型的問題,就設想對方是關心,只是不知如何問起;如果是我們要表達關心,也不要吝嗇讚美。有時我們會覺得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,內心快被絕望淹沒,而良善又有意義的話,就能成為救生艇。譬如說,我們遇到塞車、超車、或開慢車的人會特別生氣。但是我們也可以有不同選擇,去年蒙主恩召的南非杜圖主教,開車遇到別人超車的時候,他會為對方祝福。


走向基督,成為新造之人

新的一年,是我們回應上帝的開始。猶太人將新年與贖罪連結,稱為「贖罪日」,是反省過去,向上帝祈求赦免的神聖之日,他們會讀《約拿書》,約拿只有用希伯來文說了五個字,當然中文翻譯是「再過四十天,尼尼微要傾覆了!」(約拿書三4)整個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,但是上帝差派一個又一個的先知到猶太人當中,他們都不聽勸,所以這個故事提醒他們,有時候外邦人比他們更聽從上帝的話。良善不是只用在自己人身上,而是所有人。這同樣是一個提醒和學習。邁向新的一年,回想自己過去的罪,帶到上帝面前,反省自己,並且悔改,在新的一年每天倚靠上帝恩典,體會基督的救贖,舊的事情都已成為過去,我們已然成為新造的人。因此,新的一年也是提醒自己,是否知道盼望,卻選擇留在低谷;是蒙赦罪的人,卻不願意放下罪的重擔;過去所受的傷害,不願意痊癒,只是一直舔舐傷口,糾纏著過去的痛苦,重複提起舊事,那都不會讓人經歷到良善。人生短暫數十載,浪費時間在彼此怨恨、苦毒,實在是相當愚蠢的事情。

因此,新的一年從悔改開始,期待有新的轉變。保羅在加拉太書五章17節,提醒我們:「所以,若有人在基督裏,他就是新造的人,舊事已過,都變成新的了。」跟隨基督成為新人,代表良善就是我們的選擇與回應,更能體會「得人如魚」的意思,不是指追求信耶穌的人數增長而已,而是在別人身上尋找上帝恩典的痕跡,因為每個人都蒙上帝喜愛,都有上帝形象,是上帝的兒女。跟隨基督,讓我們活出良善,即便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,都能讓人看見良善,就像耶穌的行動,在各地教導、醫治疾病,就是讓世界看見良善。信仰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,但會幫助我們意識到問題,讓我們在黑暗裡找到光明,知道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盼望。


結論

當我們有新的未來,重新回頭來看過去傷痛,才會有新的意義產生,我們不是活在過去黑暗裡的人,上帝恩典的曙光就在前方。上帝呼召我們成為良善的人,在生命中一切不好的事,都轉變是上帝給我們的祝福。願新的一年,我們都領受上帝的祝福,勇敢面對生活中每一天,天天經歷恩典。



2023初鹿教會新春禮拜後合照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