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賽亞書六十三章7-9節;馬太福音二章13-23節 我有一個夢

前言

記得小學老師會出一道作文題目,是「將來的夢想」,有人想當醫生、律師,甚至天馬行空地想當總統。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卻發現夢想並不簡單,不僅遙不可及,還會因著生活的重擔,消磨了對夢想的堅持與熱情,慢慢地,不再懷有夢想。今日是聖誕後第一個主日,也是新的一年開始,回想過去一年,有痛苦、眼淚,不過延續聖誕的信息,赫然發現,經文竟跟「夢」有關。願上帝幫助我們在新的一年,在夢中發現上帝恩典。


約瑟的夢出現以前

馬太福音並沒有呈現聖誕節的溫馨,沒有管弦樂團演奏磅礴的彌賽亞、沒有聖歌隊吟唱動人的平安夜,反而真實紀錄血腥的一幕。盛怒的希律頒布詔令,屠殺伯利恆境內所有兩歲以下的男孩。希律令人髮指的行為,來自於他的不安,擔心有人搶走他打起來的江山。大開殺戒對於希律來說是家常便飯,因為他的性格多疑善變,只要認為有人覬覦自己手中的權杖,一律殺無赦,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放過,更別說那些無辜的百姓,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值錢。

雖然伯利恆只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地區,或許被殺的男孩人數沒有想像中的多,但是能夠想見,有些母親正在經歷撕心裂肺的痛苦,如果經過當時的伯利恆,肯定在耳邊不時傳來哀慟哭嚎,令人心碎。馬太試圖將這幅場景與舊約耶利米書連結,將舊約經文放在當時處境裡,讓人知道悲慘的暴行正在真實上演,那並非上帝的旨意,而是人的慾望造成的後果。因此,重點不是上帝的應許成就,而是表達聖誕的真正面貌,人就像希律一樣,拒絕耶穌,導致濫用力量使別人受傷、受苦。因此,上帝以軟弱的嬰兒形象出現,正是代表上帝的作為會粉碎我們的偏見,上帝的作為並不是照人所想像的那般充滿輝煌。尊貴聖子耶穌誕生在馬槽而不是皇宮,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,和平君王帶來的平安不是透過刀劍,基督的救贖是透過犧牲自己的方式,換取世人的罪得赦免。


上帝藉著「做夢」給予指引

聖誕的信息,是邀請我們專注於上帝的引導,仔細聆聽上帝放在我們生活之中的微小提醒,並且勇敢跟隨上帝的旨意。我們會注意到經文中的小細節,上帝透過各種方法指引我們,其中一個便是「夢」。在新約裡面,「夢」只有在馬太福音出現,總共有六次,第一次是在第一章,最後一次在第廿七章,其餘四次都集中於第二章的篇幅。換句話說,第二章,夢的確是重要的主題之一。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裡面,我們反覆看見上帝藉著「夢的指引」,讓約瑟做出正確決定,約瑟沒有注意到危險將至。於是,上帝差派天使在約瑟的夢裡,清楚地指示他攜家帶眷、逃往埃及、躲避災難。

馬太描述的夢境,並非浪漫編造的神話或幻想,而我們不可能有像約瑟一樣的夢境,無法有「預知夢」,知道將來會發生的事,但是夢境的確能告知我們,目前正在面對的困境。譬如說,在王榮義牧師所著的《穿越夢境,遇見最真實的自己》,就有提到有些人在焦慮、煩惱時,經常夢到「考試」或「被追殺」,代表要試著去找出壓力來源。

古倫神父的《夢與靈修》,表達夢境是與上帝連結、對話的管道之一,他認為「夢是被遺忘的上帝話語」,不止揭露身心狀況,也是讓我們邁向轉變的契機,夢是一種記憶、經驗、潛意識與內心真實面的投射,簡單來說,夢幫助我們做自我覺察,透過夢境來經驗上帝,而不是迷信坊間「怪力亂神」式的解夢。譬如說,夢到噩夢,就會厄運降臨。這種解夢只會讓人害怕,古倫神父的觀念,是「夢帶給人盼望,而非懼怕。」夢是與上帝相遇、深刻經歷上帝之地。因此,古倫神父強調:「解釋夢境是上帝的事,我們所要做的,是聆聽上帝從夢境中要告訴我們什麼。」藉著將夢境畫下來,或用文字紀錄,透過靈修時的默想、祈禱,讓上帝對我們說話。


我有一個夢

每個人都會做夢,有些夢很美好,讓我們不想醒來,有些夢讓人如坐針氈,讓我們在半夜驚醒,有些夢則是模糊不清,我們不是解夢專家,無法得知夢境的意涵,不過夢境反映我們現實生活,代表我們需要去理解夢帶來的訊息,上帝藉著夢給我們提醒和指引。「夢」能夠給人勇氣、力量和智慧,雖然我們無法像約瑟一樣,有天使清楚地給予指示,不過我們可以擁有「夢想」。舊約約珥書二章28節,上帝藉著先知的口說:「以後,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肉之軀的。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,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,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。」異夢與異象談的是同一件事,就是vision,就是視野、願景、想像與上帝的啟示,簡單來說,就是夢想,或者是說,夢想就是一種看見。

美國牧師馬丁路德金恩,曾經有一篇非常出名的講道,「我有一個夢」(I have a dream),鼓勵弟兄姊妹,雖然遭遇種種困難、打擊和挫折,但是不要放棄,夢想有一天,會真正落實人人平等;夢想有一天,過往奴隸的兒子會和主人的兒子坐在一起,共敘兄弟情誼;夢想有一天,在正義暫時銷聲匿跡,如同沙漠的地方,將有自由與公義的綠洲;夢想有一天,不再以膚色作為判斷優劣的標準;夢想有一天,曲折之路成為平坦路途。上帝之光會照耀世間,上帝所有的兒女,白人、黑人、猶太人和非猶太人、基督徒和天主教徒,都將攜手一起高唱:「自由啦、自由啦、感謝全能的上帝。」讓自由之聲遍滿全地。

白日夢與春秋大夢

這是令人震撼的夢想,雖然這個夢想尚未完全實現,仍然有歧視、偏見與迫害。但是金恩牧師透過自己的犧牲、付出,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能有夢想,人際關係之間的糾結、族群之間的仇恨,都能得到消彌,顛覆邪惡政權的欺壓、掙脫暴力威脅的綑綁。不過我們目前所遇到的困境與問題在於,四處充斥「白日夢」與「春秋大夢」,前者空談理想、計畫,卻沒有實踐的動力,後者是假借夢想進而獲得利益。「白日夢」是許多人妄想不需要透過努力,就能飛黃騰達,不想腳踏實地,不想付出時間練習或學習,肖想一步登天。「春秋大夢」是手握話語權的強人,透過發動戰爭、利用優勢迫使弱者就範,打造自己的帝國。還有一個困境是沒有夢想,安逸現狀、不想改變,對未來沒有想法,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,簡單來說,就是對未來失去想像力,因為科技太便利,導致不想去探索世界。最近陪小孩讀繪本《明天再出發》,書中主角看到電視介紹的景點,想去走走卻一再拖延、找藉口,「明天再做!」、「等一下就做!」,這是現在的寫照,因為想要的資料,只要上網查詢就有,失去出門的動力、對事物失去熱情。孔牧師最近在讀一本《回家吧!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》,內容就有提到,閱讀能增加想像力和同理心,但現在科技讓我們不用閱讀就能獲取知識,短期看來不錯,卻抹煞掉思考的時間,就越來越不會從學習當中獲得喜悅。結果就是「道理我們都懂」,可是做不到,或是找藉口不去做,停留在原地、不再進步。


痛苦之中,有夢出現

在困境、痛苦之中,上帝以夢境的方式顯現,對我們說話。扶持我們得以在艱難的處境,勇敢跟隨上帝,遵行上帝的話,進入光明。上帝的夢打破「白日夢」、「春秋大夢」,甚至是「沒有夢想」,賜與我們足夠盼望,有信心面對困難。過去,我們有無法喘息的時刻,病痛、死亡與失敗,像是繩索般勒住我們,無法言喻的痛苦,不論身體或是心中的重擔,像是枷鎖般捆著我們。上帝的子民在以賽亞時代,承受極大煎熬,失去國家、土地、家園,面對外族人欺壓,上帝彷彿沒有聽見他們的祈禱,上帝像是消失般,沒有任何作為,任憑子民們自生自滅。

即便如此,先知以賽亞卻表示自己經歷上帝的作爲,那意味著此前的環境是在痛苦深淵裡,以賽亞在說出這段話的同時,一切仍在破碎之中,重建國家之路遙遙無期,尚未踏到家鄉的土地。不過這時的以賽亞因著「夢想」,開始述說上帝的憐憫和豐盛的慈愛。上帝的夢,不是虛假的盼望,是預見上帝的作為,那不是預言。是在痛苦中,想起過去上帝的恩典,期待繼續經歷上帝的大能,現在仍在痛苦裡,但是等待上帝的拯救,因為知道上帝的信實。

聖誕節期有一個重要的信息,就是真光照耀,要驅散寒冷的黑夜。上帝的夢,啟示給我們,讓我們擁有盼望,可以懷抱夢想,在困苦中持續向前,即便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。最近在看一位非洲宣教士李文斯頓的傳記《深入非洲三萬里-李文斯頓傳》,他是為了夢想前進非洲的宣教士,為了將福音傳進尚未認識上帝的地區,忍受攻擊、痛苦,那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孤單、艱辛,但是他仍毅然決然地服事。當然,他在服事過程中經歷生病、跌倒和軟弱,他看到偽善的信徒,將信仰變成宗教行為,會唱詩歌、大聲祈禱,但是對人沒有愛,反而使人對信仰反感;他也要面對批評他的一群人,甚至要時刻小心,因為到處都有想要取他性命的奴隸販子。他形容為主受苦是恩典的特權,但是他也感嘆道,一個人真正的不幸,不在於遭受多少痛苦,而是在受苦之後,生命沒有改變、仍舊自私。他的成就極高,卻沒有自滿,因為他清楚知道這是出於上帝的帶領,他的夢想讓他完成宣教的使命,而他的夢想便是「上帝的真光會照明人心中的黑暗。」


結論

夢想是由信仰支撐,但不代表不會遇到挫折,李文斯頓曾經說過:「我也有焦慮、生病、痛苦與危險的時候,也有退縮、動搖、心志下沉的日子,但是過後再看,這些遭遇對生命的成長是合宜的,充滿了上帝慈愛的覆蔽,這些危險與痛苦比起未來要彰顯的榮耀,根本算不得什麼。」我們能在李文斯頓的字裡行間中得到激勵,從經文的啟示,我們看見在邁入新的一年,要懷抱上帝給予的夢想,並且勇敢跟隨上帝,願上帝幫助我們,大膽地去夢想,期待上帝的作為在我們當中,即或有病痛、失敗,上帝都與我們同在。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