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十九1-24 上帝為何不出手?

敘事突顯人生無奈

看見大衛越來越受人敬重,掃羅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,他公開下達指令要約拿單及臣僕去殺大衛,從這刻起,掃羅正式與大衛為敵。敘事已經透露出端倪,因為不論是才智或氣質,掃羅遠不及大衛。掃羅的嫉妒到達極限,無法忍受大衛的存在,因此大衛的性命岌岌可危。約拿單跳出來緩頰、替大衛說情,希望父王高抬貴手,饒大衛一命,而約拿單並沒有曉諭道理、或是動之以情的演出,僅僅只是陳述事實。掃羅就奉上帝之名發誓絕不會動大衛一根寒毛。這件事過後,大衛一樣侍立在掃羅身邊,當有戰事發生也會派大衛出去作戰,彷彿沒有發生過衝突,正當所有人都這麼認為時,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,像複製貼上一樣,上帝差派的邪靈再次臨到掃羅身上,大衛此時正在彈琴撫慰王心,掃羅卻拿起手邊的武器朝大衛刺去,想將他釘在牆壁上。

敘事突顯的是一種人生的無奈,抑或是常態,前不久才敘述大衛是戰爭英雄,敵人看到他都會嚇到抱頭逃竄,然而在自己家裡面對丈人,反而是自己落魄逃跑。此時大衛已是駙馬,換個角度來說,他在職場上非常成功、但是面對家庭問題卻沒輒。看似凌亂又複雜的敘事,其實揭露了人的脆弱,聖經裡的許多人物,不僅只有展現敬虔信仰的一面,同時他們的軟弱也一覽無遺,最令他們感到頭痛的就是家庭問題。從創世記開始就是一連串的家庭紛爭,第一對夫妻亞當和夏娃的互相卸責、兩個兒子為了敬拜上帝而鬩牆,哥哥該隱殺了弟弟亞伯,這是人類首樁命案,殺人動機就是出於嫉妒,發生在上帝創造的第一個家庭之中,家人之間彼此傷害。其他家庭也有過之而無不及,亞伯拉罕、以撒和雅各都有各自的家庭糾紛,而且通常相當棘手,甚至無法解決。


省視每個決定

我們無法明白上帝為何會容許邪靈工作,並且攻擊祂所揀選的僕人,敘事藉著「邪靈」暗示人內心的黑暗面,利用上帝達到自己的目的,或是曲解了呼召的意義,以色列君王確實是掃羅的呼召沒錯,可是他沒有努力活在當中,只聚焦在自己身上,整日掛慮如何維持權力、煩惱有人會搶走王位,結果不是思索著這份呼召如何幫助百姓,呼召如果沒有為別人著想,那麼就會像是掃羅的發誓一樣虛假,他的出爾反爾就是奉上帝之名來拒絕上帝,雖然親口說不殺大衛、做的事卻是完全相反。

掃羅的決策相當輕率離譜,對照正在看的書《為什麼我出門買牛奶,卻騎了一輛腳踏車回家?》內文提到,我們生活之中隨時要做決定,人類每天做的決定高達兩萬個,而且通常無法察覺自己做了錯誤決定,即便發現問題,還會說服自己沒有問題,書中有一個觀念「決策疲乏」,做決定會使人筋疲力盡,因此每逢重大決定時,需要先有休息、思考的時間,倉促抉擇可能會讓事情變得糟糕,有研究觀察,嚴重睡眠不足的人承受較高的誤判風險。掃羅非常符合這項描述,可以想見掃羅的睡眠品質長期受焦慮影響,難怪做事毫無理智及邏輯。掃羅的誓言抵擋不住自己的怨恨,何況這還是以上帝之名所發下的誓言,顯然掃羅已經被「殺了大衛」的念頭控制,內心對於上帝的敬畏蕩然無存。


神聖家庭的不神聖

掃羅一心針對大衛,忘記了初衷,也將上帝的呼召拋諸腦後。大衛則從英雄淪為了逃犯,不過我們也會納悶為何上帝不出手來改變現況,立即廢除掃羅,讓大衛登基,不是就沒有這些煩惱了嗎?何況在這麼危急的時刻,如果大衛被殺,那麼上帝的應許不就會落空?這種時候,上帝應該要出手了吧?但是上帝依然沒有出聲、出手,也就是說,上帝無法被人操控,不過上帝並非撒手不管,是祂的方式並非按照我們想像,有時無法理解,甚至看不懂,卻需要耐心尋找上帝恩典。敘事隱藏著大量資訊,掃羅連夜要找大衛,知道他躲藏在家,於是派「使者」在大衛家門等,看似正常的描述卻又在細讀之下嗅到一絲不尋常,不是派「士兵」直接「闖入」家裡,還要等到天亮,明顯不符常理。

可能的原因是,掃羅想要親自索取大衛性命,恰巧幫助大衛有時間離開,掃羅的女兒米甲不是協助父王,而是選擇幫助愛人,當然,這是因為米甲愛大衛,剛剛所提的書也指出,女性做決定時需要更多時間,相對更細心,會收集資訊,分析局勢後做出嚴謹的判斷,因此米甲斷定大衛處在危險之中並不是空穴來風,肯定聽聞了風聲及了解自己父王的為人。但就另一個角度來說,會不會這個家庭存在著一些問題?敘事提到米甲拿「神像」放在床上謊稱是大衛臥病在床,一個以色列家庭,甚至還是君王竟有神像?明顯違背誡命,有沒有可能掃羅一家沒有真心相信上帝?或許正是上帝要廢除掃羅的原因之一,掃羅檯面上敬奉上帝,私下崇拜其它神明。照理說,這是一個「神聖的家庭」,不過在《牧師?》這本書中提到有時候「在神聖的家庭裡」,孩子的反叛要比其他家庭的孩子來得更強烈,缺乏關愛及必須偽裝自己配合父母,都會讓孩子喘不過氣,或許米甲便是如此,急欲反抗父王、掙脫王室枷鎖。書中出現一句有趣的話:「多對上帝說些孩子的事情;少對孩子說些上帝的事情。」


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

大衛一路跑到撒母耳那裡,儼然從人人仰慕霎時間變為遭人唾棄,是社會邊緣人,連普通百姓的身份都稱不上,上帝的應許似乎戛然而止。在大衛淒慘的處境裡,根本看不出他是將來的以色列君王。不過,敘事就此指出重點,即便身懷上帝的神聖呼召,不表示人生順遂,而作惡之人也不見得會有立即的懲治,藉此顯明上帝的主權與憐憫,敘事透過大衛逃到撒母耳那裡,讓我們想到以色列古老的一則律例,民數記三十五章,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設立逃城,使罪犯能逃到這裡,在未受審判之前,不會被人殺死,這就是「庇護所」的概念。

生活中有時會遭遇跨不過去的檻,我們就需要放下手邊的事,到避難所尋求上帝的庇護,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來到「逃城」不等於事情會得到完滿、妥善的解決,而是有一個喘息的空間,能好停下腳步、好好思索、辨認出上帝的引導。結婚前找了信任且德高望重的老師,為我們做婚姻輔導,他在最後鼓勵我們,說他家永遠會為我們敞開,會留一個床位,如果我們吵架,需要空間冷靜,他家就是我們其中一人的逃城,還好目前都沒有機會住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距離太遠。逃城是我們看不見盼望時,能夠重新調整自己,發現上帝恩典的地方,得到靈性上的安慰。上帝並非不出手,祂一直都同在,我們只是需要多一些信任、交託。


再思上帝的恩典

掃羅聽到風聲,派人前往抓拿大衛,有趣的是三次派人去,這三組人馬都受上帝的靈感動而說話,眼見使者都無法完成任務,掃羅親自前往,結果也受上帝的靈感動而說話。大衛面對這些使者,應該能從容應對,畢竟他已經身經百戰,幾個人對他來說,應該是小菜一碟,但是他不需要出手,而是上帝親自出手,沒有令人震懾的神蹟,只有大家被聖靈充滿、受感說話,打破我們對於神聖的想像,上帝不僅在敬虔的人身上動工,也在不潔狂妄的人裡面工作,也就是說,到處都有上帝恩典的痕跡,差別在於經歷聖靈後,是否有所轉變,這些使者和掃羅顯然沒有。敘事幫助我們理解現代教會的處境,許多教會一昧追求說方言的恩賜,但是經文裡的掃羅和使者卻沒有因為受感說話,而有什麼樣的改變。倒是我們想到使徒行傳第七章,一位平凡的信徒司提反,他受感說話,接著受到迫害而殉道,他在聖靈充滿後展現信仰的純粹,信心、盼望及仁愛,換句話說,聖靈充滿的人要伴隨著生命極大的轉變。敘事幫助我們對恩典有另外一種想像,他們經歷了聖靈感動,無疑是恩典,但是卻也暴露了掃羅的內心世界,他裸體躺臥,象徵權力的外表都脫下了,他的軟弱完全顯露。掃羅脱去外衣,能作為一種象徵,是他即將要褪去王的身份。

經歷上帝恩典會幫助一個人改變,或是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及問題。前陣子,颱風天帶來災害,卻也帶來豐沛的雨水,滋潤土地,不過也讓我們反省,是否過度開發了自然資源。恩典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缺乏,同時明白恩典絕對足夠。恩典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軟弱,因此需要上帝。不幸的是,恩典常常讓我們變得驕傲,不懂知恩圖報、更不會謙卑自己,反倒輕視別人,或將那些擁有不同恩賜的人視為敵人。敘事暗示了上帝會在困境中出手,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。我們需要轉換思維和心態,上帝出手與我們想像的不同,我們期待問題獲得解決,但是上帝讓我們自己找出恩典的答案。


結論

上帝沒有解決掃羅的家庭紛爭,卻在當中感受到上帝的力量依然在運行。敘事幫助我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家庭,同時也讓我們理解沒有任何家庭是完美的,家庭提供我們休息,充滿愛、有溫度、被保護和照顧的所在,回到家就像充電一樣,不過家庭也是傷人最深的地方,最惡毒的話往往都出自於家人。雖然家庭生活可以套用信仰濾鏡,展現幸福美滿的樣子,但實際上的問題可能不少,無法被解決和處理,只能持續仰望上帝,不是期待事情會有所轉圜。大衛和掃羅,這對女婿和丈人,終其一生也未見和好。我們只能在問題當中,不斷以信仰作為第一優先的選擇。歷史有名的神學家奧古斯丁,在未皈信基督以前,是放蕩不羈的浪子,但是他的母親莫尼卡花了好幾年的時間,日日夜夜為他祈禱,體現堅毅的信心,祈求上帝讓兒子回到基督的擁抱裡面,最終奧古斯丁回到教會,並成為影響教會神學發展的主教。這不是推崇成功經驗,而是要說明,我們無法解決問題,但是我們能夠交託給上帝,在其中等待上帝恩典。我們的痛苦會變成喜樂、生出勇氣,信靠上帝同在的應許,請讓我們敢於謙卑,堅持到底,相信上帝在我們生命裡面,已經放入我們需要的恩典。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