耶利米書三十一章7-14 信靠上帝,心得滿足

前言

一對正在閒聊的朋友,其中一個人,姑且叫他「耶利米」,他突然對另外一個人,姑且給他稱號是「猶太人」,耶利米對猶太人說到:「我有一個好消息與一個壞消息,你想先聽哪一個?」這個猶太人想了一下,決定先聽好消息好了。這個好消息就是:「艱苦的日字將要過去。」猶太人問耶利米:「那壞消息是?」耶利米輕輕地說出一句:「更加艱苦的日子將要來臨!」今天的經文就是這個故事的濃縮版,對我們來說,艱苦的日子似乎沒有盡頭,好消息什麼時候會來到?一直是我們很關心的問題,上帝透過耶利米傳達祂的信息,願上帝幫助我們一同來領受。


悲情先知耶利米

在以色列的眾先知歷史裡面,耶利米的描述最為詳細,他的時代背景、生平事蹟、心路歷程和內心世界,都被記錄下來,讓我們一撇這位先知的性格,因為他豐富的情感,他也被稱作「流眼淚的先知」。他雖然是先知、是祭司的兒子,換言之,他也是祭司,但是卻不受到歡迎,他一生不是被人拒絕,就是被摑掌、被關在監牢,他可以說是最悲慘的先知,沒有人比他更多災多難,一輩子沒遇過什麼好事。他的性格也很剛烈、堅持走在上帝的道,是敬畏上帝的人,如果沒有對上帝的信心、熱情和堅持,或許他就放棄,轉而像其他假先知一樣,只講討人歡心的「平安」、「祝福」、「成功」和「復興」的信息,即可以受人歡迎、得到掌聲,又能得到財富和舞台,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條路,反而走上充滿艱辛的苦路。他是內心最為煎熬、掙扎的先知,面對自己的同胞,他勇敢說出上帝的審判、勸勉眾人悔改,他傳講的信息,都不太好聽,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好話。那時如果要講政治正確的話應該是:「上帝一定會幫助我們贏過敵人,所以我們要勇敢抗爭。」但是上帝呼召他講的話是:「你們會滅亡。」這樣的話一定會得罪所有人,所以大家都討厭他。雖然耶利米也曾向上帝表示不想傳講這樣的信息,但是他仍然順服上帝,即便受到眾人唾棄、嘲笑、辱罵。從他的話看起來,他好像咒詛一般地,對自己的國家和同胞說出狠毒的話,甚至會讓人誤會他不愛自己的土地和流著同樣血脈的猶太人。事實剛好相反,他一直關心自己國家的將來、關心自己的同胞要如何才不會再受無謂的痛苦。

先知耶利米所處的時代,剛好是動盪不安的年代,猶大國正如風中殘燭般準備熄滅,他們歷經分裂、被併吞,甚至遭遇饑荒,那時的猶大國不過是巴比倫帝國統治底下的一個小國家,效忠尼布甲尼撒。在這樣的局勢裡面,猶太人對上帝失去信心,他們以為敬拜上帝就會帶來國運昌隆,這樣的觀念仍然擋不住國家走向衰敗,他們對上帝徹底失望,而且君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引導人民的宗教信仰,當君王離開上帝,百姓們紛紛跑去拜偶像,到處充斥犯罪的景象。先知的角色就在於監督君王、提醒百姓,因此耶利米就在此刻站出來,大聲疾呼要眾人悔改、轉向上帝,他不斷向君王和百姓傳達上帝的話,結果沒人想聽。當時猶大國的領導者是西底家,他發動戰爭對抗巴比倫,想要獨立,結果耶路撒冷被攻破、聖殿被焚燒、人民不是被屠殺,就是被迫遷移到巴比倫,君王的下場最慘,他雙眼被挖、兒子們被殺,像犯人一樣被鎖鏈捆綁著帶到巴比倫,猶大就此亡國。

猶太人的悖逆與我們的人性

如果我們從當時猶太人的行為來看,可以發現在他們心裡反應出一個現象,「上帝是可以選擇的。」意思就是說,他們相信的上帝,是一個可以藉由人類的想法來控制的偶像。今天若是上帝聽我們的祈禱,並且滿足我們的願望,那就是好的上帝;反之,沒有聽我們的祈禱、沒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的上帝,那就是沒用的上帝,要拜就要拜最靈驗的上帝,換句話說,他們認為上帝可以操控,甚至要能夠滿足我們個人的慾望,我們的禱告所祈求的,是一個以人類尺度來衡量的上帝,彷彿上帝是我們的僕人,會為我們毀滅仇敵、為我們款待朋友,認同我們的偏見。我們絕對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,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,從整本聖經直到現在,這種想法根深蒂固地存在每個基督徒心中,我們都會將上帝描述成會為我們達成各種願望、賞善罰惡,祂會恩待我們這些敬拜上帝又有好行為的基督徒,讓那些罪人、壞人,跟我們持相反立場的人得到應有的審判,這樣的上帝肯定能滿足人類的期待,因為讓我們感到寬慰和痛快。

也就是說,我們都知道相信上帝是好事,但前提是,「我可以得到什麼好處?」這建立在所有的事情上面,這是人性的通病。愛上帝可以得到什麼好處?來教會參加聚會可以得到什麼好處?饒恕別人可以得到什麼好處?遵守上帝的命令、照耶穌的教導去生活,可以得到什麼好處?跟隨上帝是我們的主要價值,上帝給予的恩典及賞賜是附加價值,但我們卻很容易搞混,將上帝恩典的賜予當成是主要價值,然後我們才來信上帝。過去聽過一句開玩笑的禱文:「上帝啊!求祢賜我吃、賜我穿、賜我欠錢不用還。」當然,在現實中應該不太可能出現這種禱告,但有沒有這種心態?我相信有!而且還不少。許多人來找上帝,只是需要祂來滿足願望、改變現況,而不是要祂改變我們自己的生命。

如果我們相信上帝,就不會在意祂到底賞賜什麼樣的恩典給我們,因為每一項恩典,我們都會歡喜領受並且獻上感恩,但現在許多人不是這樣,因為選擇太多,還會用「比較」的心態看待上帝的恩典,換言之,就是會嫌棄上帝的恩典,這就是生命沒有改變,只把上帝當成是可以控制的偶像。現在的社會氛圍塑造我們是有「權力」(power)的人,只要不開心,就可以在網路大肆攻擊,讓我們有一種錯覺,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可以選擇。幾天前才有一位朋友來台東,分享他在台東某間餐廳的經驗,在餐廳裡,大家都很安靜吃飯,但是某桌的客人,用手機播放音樂而且音量非常大,老闆只是提醒音量可以麻煩調小聲,結果客人就翻臉,說要上網給餐廳負評。聽到這個故事,牧師其實蠻匪夷所思,一來是這位客人都沒有想到自己影響到其他客人用餐的氣氛嗎?再來是難道都不會不好意思,趕快關掉音樂就好,為什麼要翻臉?可能就是「見笑登生氣」,如果我們回到經文中的猶太人,其實就能知道,這就是「自我中心」,別人一句話就會生氣、受傷,現在有新的形容詞套用在這樣的人身上,稱作「玻璃心」,為什麼?一碰就碎滿地!因此,他們才會對耶利米的話如此感到生氣,因為只想要聽好話,許多自我中心的人當然不會祈求上帝改變他們的生命,他們只想要一個乖乖聽話並廣施恩惠的上帝。


信靠上帝,心得滿足

上帝藉著耶利米宣佈審判之後,大家都不理會,等到自食惡果之後,上帝並沒有遺棄他們,而是再次藉由耶利米宣講安慰的信息,上帝不只是看見人的罪惡而已,祂更會紀念人所受的苦,這使我們聯想到詩篇30篇裡,詩人強調上帝對人的憤怒與慈愛:「因為,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,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;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。」(詩篇三十5)那份信息很強烈,一開始就說到要歡呼歌唱,因為上帝的救恩將要臨到,聽到耶利米這番話的猶太人,此時將要面臨亡國,其實很痛苦,哪有可能唱快樂的歌?不過當他們受苦之後,才明白過去的自己是多麽的「自我中心」,有時候受苦能讓我們更親近上帝,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軟弱、需要上帝,受苦會幫助我們改變,明白自己什麼都沒有、只能倚靠上帝。但是我們也要知道一件事實,不是所有人在受苦之後,都會有如此改變,有人經歷許多傷痛,仍然沒有改變,容讓悔恨、埋怨繼續腐蝕自己的內心,最後變成憤世嫉俗的人,認為所有的人都對不起他,看不見自己的問題,結果就是離上帝越來越遠,但顯然耶利米的信息,是對那些願意尋求上帝的人說的,上帝透過耶利米讓在黑暗裡的人看見盼望的光明,使他們能夠停止絕望。

上帝說所有人都將回到應許的土地,還特別啟示當中會有盲人、瘸子、孕婦和產婦。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的思維,一個國家要富強,就要人民身體健壯,因此這些人等於是當時社會的累贅,既不能幫助經濟增長、又不能當兵作戰,但是上帝卻招聚他們,更要說明這個國家雖然微小、又有許多毫無能力的人,上帝要讓世人看見祂的作為,祂會保護弱小的人,彰顯祂的能力,因為沒有資源的人民會被放逐,但是上帝扭轉這個價值觀,當世界不看重那些邊緣人,上帝看見他們的需要、上帝不會忽略無助的人、上帝應許會使他們得著安慰。而上帝所說的豐收、恩惠,讓人不再有愁煩,不單只是說物質的享受,仔細來看,上帝的應許讓人不再貧窮和飢餓,不僅是身體,而是心靈也要得飽足。「信靠上帝,心得滿足」就是一種心態,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,遇到任何事情,都記得上帝的同在與掌權,知道自己永遠屬於上帝。


基督信仰的盼望與行動

就算有人聽見耶利米的話,從絕望當中爬起來,尋找上帝,但他們還是必須面對失去國家、流放異鄉的痛苦。這完全和我們一樣,當我們聽見上帝的話,而且尋求上帝之後,我們的困境不見得會消失,說不定會有更多壞消息接踵而至。但是今天耶利米讓我們看見在困苦的環境,依然能夠唱出對上帝的盼望;在缺乏的日子當中,因為信靠上帝而心得滿足;在艱辛的日子,因為仰望上帝而得以堅持,耶利米在高唱喜樂的盼望,帶我們看見上帝的恩典,那時,他尚未體會到、經歷到這些豐盛,但是他明白上帝的應許。

艱苦的日子還是會有,但是我們有上帝的盼望支撐我們,彎曲坎坷的路會引導我們走向上帝的道,經過生命的洗禮,活出上帝的正直和良善,我們可能會跌倒、可能會腳軟,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使我們暫時無法向前,但是上帝陪伴在我們左右。在最絕望的時候,也會是充滿盼望的時刻,在上帝的應許裡面,壞消息是人要接受審判,但好消息是,那一切都會過去、艱苦的日子會過去,對我們來說可能很漫長,但在上帝的時間裡面,我們有一天會進到永恆上帝的美善之中,這段經文就是在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重點,上帝等待我們尋找祂。

耶利米相信上帝,然後起身行動,他在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,買了一塊地,照正常人的想法,這絕對是不划算的投資,這個行動就是說明他相信上帝的應許,知道有一天,他或他家族的人會再回到這塊土地上。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小小的故事,有一個地方遇到旱災,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下雨,農作物都枯乾,於是,住在那地方的居民,開始向上帝祈禱,希望上帝降下雨水,可是其實大家的心裡還很是絕望,只有一個小女孩,在祈禱完之後,每次都帶雨傘出門,大家問她為什麼沒下雨要帶雨傘?小女孩回應:「我相信上帝會聽我們的禱告,只是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,所以我要先預備。」小女孩帶雨傘的動作,就是一種行動,她知道上帝的應許會來到,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,必須隨時預備。

也就是說,小女孩和耶利米都帶著我們看見信仰是一種行動,基督信仰是一種行動的神學,我們的行動會說明上帝如何行事;我們的行動會證明我們相信上帝,譬如說,如果我們說上帝是豐盛的,結果我們卻非常吝嗇;如果我們說上帝是愛,結果我們沒有彼此相愛;如果上帝是樂於分享的上帝,結果我們卻是自私的人,行動會證明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怎麼樣的一位上帝,當然有慾望、想要得到好處,都不會是壞事,只是我們需要調整,從自己的想要轉變成為「別人的想要」,做這件事可不可以讓別人得到好處,為別人著想,我們已經活出相信並仰望上帝的信仰。


結論

我們對上帝的應許、那還未來到的應許存有盼望,就會影響我們今天的信仰,如果我們對於未來沒有盼望,或許我們現在的日子就是得過且過,有沒有上帝都沒有差別。有盼望就會幫助我們從今天開始勇敢面對軟弱和艱辛,信靠上帝,心得滿足。


初鹿牧場裡的櫻花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