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使人癱瘓

《失控的努力文化》裡,讀到一個有趣的概念,就是完美會使人癱瘓,人在互相比較之下產生的副作用。從古至今,「比較」一直是根植於人類內在的天性,如今科技發展將「比較」昇華至病態的深淵,各種媒體社群平台成為角力較勁的擂台,一張張展示自己的照片,出遊拍攝的美麗風景、情侶之間的放閃光曬恩愛、家庭中嘴角上揚的幸福洋溢、大方秀出自拍的顏值和身材,不怕被匪徒盯上的炫富,再不然就是吃早餐、做家事、上健身房,生活瑣事通通都要上傳以此昭告天下。


不論是Instagram還是Facebook,到處充滿琳琅滿目的生活寫真,即便沒有刻意炫耀和營造夢幻泡泡,還是會有人在看到照片之後,心生嚮往及羨慕。即便我們都知道,那有可能是經過剪輯、修圖後所呈現的照騙,但是我們仍然投以讚賞的眼鏡關注別人的生活,用扭曲的視力看待自己的存在。比較之下使人心生怨懟,渴望自己能擁有像別人一樣的人生。


錯誤的「比較」心態,讓我們更加苛求自己,期待成為無暇的聖人,在「完美主義」的催化之下,反而使人陷在泥沼裡動彈不得,也就是俗稱的「癱瘓」。提到癱瘓,令我想起在《約翰福音》第五章裡面,圍繞在「畢士大池」展開的故事,耶穌醫治躺了38年之久的病人。既然是以躺著的姿勢出場,換言之,合理猜測應該有某種程度上的癱瘓。神奇的醫治過程並不是觸摸病人患部,而是一句簡單又直白的話,更像是一種命令,「起來,拿起你的褥子走吧!」(v.8)


咦,這場醫治特會也太快、太夢幻了吧!連摸都沒摸,就這樣忽然之間痊癒。當然,我們可以說耶穌本來就有這樣的權柄和能力。如果故事劇情是一部電影,肯定被歸類在奇幻類。但是會不會有另一種可能?這位患者其實不是生理殘缺,而是心理疾病導致無法行走?「完美使人癱瘓」,人心目中的完美是基於比較,在病人痊癒之前,他和耶穌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白,仔細想想,更像是耶穌對病情的診斷。


耶穌遇見躺在褥子上呻吟的病人,或許他沒有明顯外傷,與周圍形成強烈對比,也就是說,他是在畢士大池格外突兀的人,因為他看起來最健康。耶穌見此情形就走到他面前,並開口詢問他是否要得到治癒。令人納悶的,是病人沒有就問題回答「要」或者「不要」,他的回應是:「先生,水動的時候,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;我正去的時候,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。」(v.7)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與答案,越想越撲朔迷離,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病人的回答裡,嗅出一些蛛絲馬跡,因為有個「比」字。


「完美使人癱瘓」用完美主義的心態就可以發現,病人停滯不前,是因為他經常和別人比拚。在完美主義者的世界觀裡,一切都要照自己的想法實現;甚至要在他的控制底下建立完美的王國,也因為如此,完美主義者總是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在焦慮上面,等到實際需要行動的時候,往往害怕出錯、失敗而不敢跨出一步。或許在這位病人的想像裡,理想的狀態,是有人看到他的需要,並攙扶他進入水池中來獲得醫治,但是結果卻不如他所想那般美好,總是沒有人看到他的需要、總是有人比他先跳下水,他也因此躺了三十八年的時間。「癱瘓」是因為想要專注於展現外在和不停與別人比較的結果,對完美的執著反而使人裹足。而耶穌的醫治如此簡單明暸,就是要我們停止對於比較和完美的追求,勇敢拿起我們自身擁有的,奮力起身離開舒適圈,走向不完美的旅程。



在教會前方發現的人面蜘蛛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