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十一1-15 耶和華施行拯救

撒母耳記上十一1-15

耶和華施行拯救

前言

睽違許久的野外禮拜,因著疫情緣故暫停了兩年,終於在上帝恩典帶領之下,再次舉行。願上帝幫助我們,藉著祂的話語與創造,領略祂的慈愛和恩惠。


祈禱

上主,我們感謝祢,讓我們能親近祢,我們要宣揚祢的救恩,要稱讚祢在我們生命裡的作爲。願祢賜福給我們,在祢的創造與話語裡,我們的生命再次得到幫助,滋潤因著愁苦而枯乾的心靈,使我們得到盼望。同心祈禱奉耶穌基督之名。阿們。


憤怒的掃羅

掃羅被封立為王,沒有當場宣誓和行使權力,撒母耳解散眾人回家,連掃羅都默默地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,只是有一群勇士,他們的心被上帝感動,甘願跟隨掃羅。當然,一位領袖有支持者,就一定也有人持反對意見,但是掃羅不加以理會,他並未記在心裡,等待有一天要報復,這時掃羅尚未受權力腐化,甚至看不到他的野心。不過,掃羅真正建立威望,建立起屬於他的政府體制,是在於戰爭勝利後而奠定的基礎,讓他順利受眾人擁戴、成為名符其實的以色列君王。

十一章的敘事,開頭提到亞捫人進攻基列,若從創世記十九章來看,亞捫人與以色列人算是遠親,有血緣關係,語言也相當接近,但是沒有因為這層連結,亞捫人就將以色列人當作兄弟,亞捫人想擴張領土而不斷騷擾以色列人。士師記曾經記載,他們敗於士師耶弗他之手,現在重整旗鼓,朝著目標基列前進。居住在基列的雅比人,連仗都還沒有開打,就想要投降、簽訂條約,願意淪為亞捫人的奴隸。但是亞捫人並不接受,甚至提出一項極為侮辱人的條件:挖出每個人的右眼。亞捫人肯定是對自己極有信心,想要慢慢玩弄雅比人,傲慢到答應雅比的長老做垂死掙扎、去搬救兵。

雅比人馬上派遣使者去基比亞,因為掃羅住在此地,他現在是以色列的王,而且雅比人與便雅憫支族算是近親。種種因素加總起來,這裡最有機會獲得援助。使者剛抵達就放聲哭訴,聽見的人都跟著一起流淚,掃羅剛從田地忙完回來,看到此情此景,詢問眾人為何哭泣?大家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地告知他,掃羅聽完,立即被上帝的靈感動,呈現震怒狀態,從原本的溫和轉變為激動,從消極轉變為積極,明顯感受掃羅的蛻變。


蛻變後的掃羅

掃羅不再是那位害羞到躲起來的王,他開始行動,展現君王的權力,號召全以色列人準備開戰,甚至宰了兩頭牛,切成小塊分送到以色列各地,代表戰事的急迫性,同時警告意味濃厚,若是沒有出兵協助同胞、沒有聽從掃羅及撒母耳的命令,下場就會如同這兩頭倒楣的牛一樣,這是一份特殊召集令,又是威脅又是詛咒,國內以色列支派的人都收到了這份快遞,因為害怕而響應掃羅。如此迅速,應該不止於同仇敵愾,在《失控的蔑視性社會》這本書裡有個概念:一個人感到害怕時,就越容易聽從威權人士領導,藉此尋求安全與穩定。因此,掃羅的行動顯然勾起以色列人共同的懼怕,紛紛贊同掃羅的領導,表達對王的順服,而且這也是履行他們自己對上帝的要求,希望有王帶領他們組織軍隊、抵禦外敵,光是這一點,就算他們不情願開戰,依然要硬著頭皮出兵反擊亞捫人。

掃羅的轉變極大,從羞澀突然變為極有主見,我們不了解掃羅的心境,但此刻他儼然是充滿魅力的王者,站在台上閱兵、清點人數,召集規模不小的軍隊,以色列三十萬、猶大三萬,當時以色列尚未分裂成南北國,所以在此表達的是地區,而特別標註南北區的兵力懸殊,其實表達了掃羅在北方的影響力遠大於南方,顯然還有不少人質疑掃羅的能力。此刻的掃羅並未有任何受人矚目的作為,他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有特殊手段,否則根本沒有人會理睬他,這裡點出了人性的矛盾,既要上帝立王,卻又不滿意,掃羅需要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的地位,令人訝異的是他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,沒有實際帶過兵、打過戰,卻突然化身為有謀略、有膽識的將軍,帶著百姓打了一場久違的勝利。


有相信卻沒信心

我們就像掃羅一樣,有時候被迫面對棘手的處境,如果能夠像掃羅被聖靈感動,或許問題就會迎刃而解,我們羨慕掃羅,希望自己得到上帝幫助,我們也想要有一場勝利,因為我們的人生總是伴隨著失敗。不過,在敘事裡,能注意到一件事,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並沒有因為信仰而高枕無憂,反倒是周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威脅與危險。以色列西邊有非利士人不斷侵犯、東邊則有亞捫人虎視眈眈。也就是說,上帝所揀選的子民,不會因為相信上帝,就能趨吉避凶,反而最被突顯的事實是,相信上帝的以色列人,相當軟弱、時常跌倒。面對問題,通常尋求對自己最快、最有利的解決方式,要不是放棄、就是逃避。敘事裡的以色列人遇到亞捫人威脅,尚未開戰就舉手投降;追求和平、不用流血未果,轉頭找的靠山不是上帝,而是其他人的幫助,他們雖然相信上帝,但是弔詭的是對上帝沒有信心。

今日,我們也是被上帝揀選的人,享受上帝賜予的福份與恩典,明白各樣聖經知識、信仰道理,活在現代更加幸運,我們比以前掌握更多經文註釋、 能聽到不同牧者講道,選擇更加多元。不過,這或許也是不幸,腦袋累積越來越多知識、生命卻沒有長進,我們停留在有相信、沒信心的階段。最近看《行動靈修學》,裡面出現這麼一句話:「先得要有『生活』,才可能有『靈性生活』啊!」我們都渴望有靈性生活,藉此培養與上帝的關係,但是我們忘記要先好好過日子,才能好好培育靈性,簡單來說,靈性是從生活累積而來。我們總有錯誤認知,以為靈性是從進入密室單獨祈禱開始,而且祈禱時間越久,靈性越會增進,這當然是一個方式,但是忽略了生活是靈性的展現,祈禱不是越久越屬靈、跟上帝的關係越好,反過來說,是將祈禱的態度放在生活裡。


靈性的自戀

從這個角度反省我們本身,以為需要長時間祈禱,要固定時間靈修,這當然絕對是好事。不過,如果把祈禱的時間變成一種標準,以為這樣就能使靈性成長,那麼信心其實不會進步,依然停留在相信而已,因為將靈修變成方法,而不是關係;而且以此沾沾自喜、感覺優越,因為「我」靈修時間比別人還久,就此落入「靈性的自戀」。有一則希臘神話,能成為我們的借鏡,有個年輕人叫做納西瑟斯(Narcissus),生來俊俏,吸引所有女孩子,她們仰慕他,但是他從來沒有放在心上,而且厭惡她們,他只有關心自己,這些被納西瑟斯拒絕、冷落的女孩子,向復仇女神納美西斯(Nemesis)祈禱,女神回應這些心碎的女孩,詛咒了這位俊美少年,有一天,納西瑟斯在池水邊看見自己的倒影,立刻愛上自己,離不開自己的倒影,整個世界只有看得見他自己,他仰慕自己,直到日漸憔悴消瘦,結果餓死,自戀吞食了他。如果我們迷戀起自己的靈性,在靈修裡只關注自我,那麼有一天,我們靈性上的自戀,將會導致我們的靈魂枯萎。


耶和華施行拯救

「自戀」不一定表現在靈性,可能在生活各個層面,當我們稍不留意,就有可能滋生,甚至進化成傲慢。亞捫人因為驕傲而潰敗,上帝粉碎他們的野心。作者處理敘事時,相當謹慎。當以色列人獲勝,第一件事並不是歡呼慶祝、讚美上帝,他們想先審判戰犯,而且還不是手下敗將亞捫人,而是他們當中那些不相信掃羅的自己人。「自戀」讓以色列人審判失敗主義者,要大家將那些不團結、沒信心的人交出來。「自戀」會自行編撰上帝的誡命,將其廢除或邊緣化。如果仔細思考經文,還會發現有趣的細節,以色列人勝利之後,撒母耳只有說到吉甲,在那裡要確認新的王權,沒有提到撒母耳為掃羅作了什麼,只有百姓簇擁著掃羅作王,舉行盛大的慶功宴,撒母耳的名字卻不在人群之中。當然不能過度解讀敘事,但是撒母耳的表現,讓我們發現他心懷怨念,或是至少他沒有那麼喜歡掃羅。

不過,掃羅一席話,讓我們體會上帝的工作,雖然這句話可能是掃羅作王之後,明白政治上要安撫人心,相當政治正確的一句話,他面對那些自戀的以色列人說: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,所以今日不可處死人。」(v.13)這句話如同棒喝,敲醒我們沈寂的心靈,上帝今日與我們同在,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憂慮、煩惱交託,甚至要將自戀的自我打破。以色列人相信上帝,卻沒有堅定的信心,時常在生活與靈性之中擺盪,造成他們善變的個性,一下信靠上帝、一下離棄上帝。然而,上帝在我們當中施行拯救,這不是只有「我知道了」的相信而已,必須要有「信心」等候祂的應許臨到,不是那種任何事都可以獲得解決的盼望,而是體會祂與我們同在的盼望。上帝施行拯救,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滋潤,知道困苦無依時,上帝垂聽我們祈求。最近讀詩篇七十二篇,發現一件事:上帝垂聽的,是困苦、貧窮人的祈禱。延續上週結論,在上帝面前,我們只是乞丐,卻是得到恩典的乞丐,招呼其他乞丐來到上帝面前。聖經總是向我們啟示:上帝與貧困之人站在一起。自戀就是認為自己是富足的,篤定自己是上帝的兒女,祂應該要聽「我」祈禱,驕傲讓我們遠離上帝。請我們想起耶穌的呼籲:「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!因為天國是他們的。」(馬太福音五3)只有知道自己是貧窮的,我們才會真正意識自己需要上帝,而且謙卑尋求、向祂呼喊:「我信!我的信無夠,求你幫贊!(我信;求你幫助我的不信!)」(馬可福音九24)


結論

信仰不是知識或口號而已,而是能影響我們生命的價值判斷;靈修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,進而倚靠上帝;靈性幫助我們將信仰活出來,在生活中學習基督的模樣。上帝是我們生命的源頭,我們無法靠自己得救,靈性表達我們需要上帝,而且見證上帝在日常生活裡,行奇妙之事,不見得是偉大的神蹟,而是體會靈性與生活結合,養小孩、種樹、幫助窮人、享受大自然、讀書、思考、靜默,讓我們心靈更靠近上帝。靈性幫助我們辨認出上帝同在,生活裡的痛苦幫助我們脫去假象,讓我們認識真理。活著就有恩典,願我們照著信心領受應許,期待上帝憐憫、施行拯救。


祈禱

上主啊!我們在祢面前,只是貧窮的乞丐,但是祢憐憫、垂聽我們的祈求,拯救我們脫離困境,我們被祢看為寶貴,願祢使我們的生命明白,活著就有恩典,祢賜給我們盼望,祢的右手扶持我們,與我們同在,祢是我們心裡的力量,是我們的福份,直到永遠,願祢的榮耀充滿全地。阿們,阿們。


2023初鹿教會野外禮拜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