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十三1-23 堅心等候

撒母耳記上十三1-23

堅心等候

前言

週二因為孔牧師去台北開會,所以下午要接小兒子放學,而大兒子中午就回到家,他要跟我一起去,剛好那天下雨,車子被開走,因此必須走路過去,我跟默默說明了狀況,沒想到他回應我:「不能有更快的方式嗎?」這句話帶給我省思,這會不會也是我們心中時常出現的話?在不喜歡的事情上,總想要快點度過,那些困難、生病。但是上帝透過經文,指向另外一條路,願上帝幫助我們在講道中體會祂的心意,學習等待。


掃羅的決定為日後埋下隱憂

撒母耳講完退休感言,本想會開啟新的人生篇章,享受退休生活,過著清閒的日子。但是掃羅正式登基之後,沒有如同以色列人想像的期待,人民得享太平,反倒戰事沒有休止,解決了亞捫人的威脅,非利士人的騷擾還存在,和平之路遙遙無期。當然有稍微不同,以前在戰場上比較被動,如今可以主動出擊。不過,這並未提升戰鬥力,雖然有掃羅指揮,卻沒有幫助他們更加勇猛,吞敗仗就像家常便飯。掃羅吹起號角試圖激勵以色列人,堅定他們勝利的決心。越來越多以色列人集結,但是當他們看到非利士具有規模又訓練有素的大軍,反觀掃羅底下的這群烏合之眾,裝備還嚴重不足,有些人開始按耐不住懼怕,就像一種擴散的疾病,不少人當了逃兵,能躲則躲、能逃就逃,藏匿於山洞和深坑。留下來跟在掃羅身邊的人,似乎沒有比較勇敢,一樣「皮皮惙」。

敘事沒有紀錄開戰前夕,撒母耳吩咐掃羅什麼事情,只是約略提到撒母耳曾經交代掃羅要等待七日,年邁的撒母耳會趕赴戰場,帶領眾人獻祭、為眾人祈福,祈求上帝保守。但是包括掃羅在內的所有人,越等越沒有平安、越等越失去信心,無法抑制焦躁不安的心。逃走的人數越來越多,掃羅眼見軍營人數日漸減少,導致他的煩惱和焦慮日益上升,卻遲遲不見撒母耳人影,再等下去所有人都要跑光了。掃羅為了提振頹廢低落的士氣,決定做點事情向大家承諾會贏得勝利,不是祭司卻獻祭換取上帝祝福。

其他國家君王同時擁有祭司身份,有祭祀神明的權柄。但是以色列君王的角色與祭司的權力分開,表示王權不能干涉宗教,王若是身兼祭司,意味著無上權力。歷朝各代的祭司如果沒有秉持良心,就會與君王掛鉤、同流合污,信仰變成裝飾,而非根基。因此以色列的先知傳統才會如此興盛,要提醒走歪的王趕緊回到正路,這是先知不受歡迎的原因,讓王不能只關心權力,忘記了上帝的道,或是將上帝變成服務王室政權的魁儡。


想要以速成解決難題

言歸正傳,祭祀儀式舉行完畢,撒母耳立刻出現,時間點太過巧合,不免讓人起疑撒母耳在旁邊躲著,等掃羅做錯事的時機,好能在第一時間斥責掃羅。從敘事中無法知道撒母耳是否故意針對掃羅,但是掃羅反駁的力道微弱,既沒有道歉的意思,更將責任推卸給撒母耳,因為軍情告急,百姓紛紛離開,「你又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。」(v.11)掃羅的話明顯可見他們二人關係緊張,他對撒母耳辯解自己是不得已才勉強獻祭。

敘事突顯信仰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衝突,我們絕對能體會以色列人的不安。遭遇難以招架的事件,也會想躲起來,「鴕鳥心態」或許是最好的形容,不見得會是恐懼引起,羞愧、痛苦,或不想擔起責任,都讓我們想找洞鑽進去,不想面對現實;我們也同理掃羅的心境,腹背受敵、三方壓力,來自於敵國的武力、百姓的離去和撒母耳搞失蹤。掃羅成為我們的借鏡,他用信仰的方式解決困難,這應該沒錯才對,我們的選擇跟他一樣,第一步先向上帝祈禱,看似沒問題,但是重點是「等候」。我們的試探是想以「速成」處理棘手難題,我們會發現掃羅有信仰的行動,卻是因為對上帝沒有信心。

神聖的信仰被當成手段,用來包裝自己的慾望,用敬虔偽裝成正當理由遮掩自己不想倚靠上帝的動機。若將掃羅的獻祭看作一場禮拜,在當中求問上帝、尋求平安,這都沒有問題,但實則是因為等不下去,這裡點出人性通病,我們不喜歡等待的滋味,或是說能呈現信仰的表面,卻不想探尋信仰的意義。耶穌在曠野遇見第一個試探,就是將石頭變成麵包。魔鬼在試探裡埋藏著「速成」,信仰要能馬上見效,魔鬼巧妙地將慾望包裝成信仰語言,只要我們不想等待,很容易就會喜歡神蹟式的改變,期待聖靈解決疑難雜症。


是否願意等候上帝的時間

當我們重新看待敘事,信仰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幫助我們在問題裡倚靠上帝。因此掃羅有問題,撒母耳也同樣有問題,他指責掃羅沒有遵照上帝命令,並且代替上帝審判,聲稱上帝已經另外安排新的王位繼承人,可是經文揭示上帝默不出聲,至少目前為止尚未發出旨意廢除掃羅。羅雲在《復活的力量》裡寫到:「教會若是面臨自己的牧者道德、情緒、心理崩潰,除了僵硬難堪的公然沈默與內部懲戒紀律之外,能傳講什麼樣的福音呢?」若以此對照掃羅,以色列領袖面對掙扎,撒母耳並未幫助他,反而還祭出懲處。羅雲說:「沒有一個人的失敗只是個人的失敗,也沒有任何失敗能終止彼此恩賜的關係。」意思是,掃羅失敗也是撒母耳失敗,撒母耳也有責任,但是撒母耳卻輕易將失敗的頭冠放在掃羅頭上,這不會幫助群體成長,反倒會引起紛爭。

教會有所謂的法規,裡面有對於信徒犯錯時的戒規與除籍。簡單來說,是會被除名及不能領受聖餐。過去,這個懲罰令人害怕,因為被除籍代表與被排除在上帝的救恩之外。但現代基督徒根本不痛不癢,被這間教會戒規,那就去別間教會聚會,照樣領受聖餐,沒有反省之心,自然不懂得敬畏上帝,還會將錯誤推卸給別人。教會以開除的方式管教信徒,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在教會裡,仍是罪人的團體,每個人都需要福音。因此開除的目的是復和,開除不只為了懲罰,被開除的人是需要重新傳講福音的對象,是等著被重新接納回來的人。正因為如此,基督信仰的宣告才能顯出真正的力量:有罪的人需要上帝。因為一個人失敗是全體的失敗,這是實踐基督肢體的精神。

但是我們的困境就是不想等待,將不合格的基督徒趕出教會是最快的方式,像撒母耳一樣,最快說出別人的罪狀,期待上帝懲罰,而忘記了上帝的憐憫。如果以此角度來看社會,就知道如何等待,並用良善的態度面對世界。最近臺大學生的歧視言論,當然我們不可能了解事情全盤真相,只能就其中一個角度思考,這件事為我們揭露整個社會結構的歧視問題,學歷及成就的歧視,說直白一點,書讀得好、有成就的人,通常所做的壞事都會被包容。換句話說,他們的歧視言論是我們的文化培育出來的後果,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,但是大家會選擇最快的方式,把犯錯學生記過、開除,或送性平會處理。這與今天的敘事有異曲同工之處,有信仰表現,不一定擁有信仰美德;有過人成績,不一定有好品行。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幫助走歪的人回到正軌,而不是將其剔除,這也考驗我們是否等候上帝的時間。


堅心等候

敘事清楚表示信靠上帝的子民、侍奉上帝的祭司、上帝揀選的君王,軟弱一覽無遺,沒有堅定地等候上帝,更別提相信、倚靠上帝。但是上帝並沒有因此放棄這些固執、悖逆的兒女,最特別的是,上帝在敘事未曾發言,正是學習等待的機會,留白讓我們發現信靠上帝,不是用條列的公式;等待上帝更不會有明確的時間。等待是安靜聆聽上帝聲音,與復活基督相遇,仰賴聖靈帶領。上帝將選擇權交給我們,在每天生活之中,那些困苦的環境,不斷提醒自己,堅心等候。今日是「聖靈降臨節」,使徒行傳第一章,復活耶穌吩咐門徒要等候應許,聖靈將要降臨,門徒聽見耶穌的話,依然用狹隘的想法,以為上帝會重新建造大衛王朝的榮耀,用地上的價值判斷上帝國。顯然耶穌與門徒的理解沒有在同個頻道上,耶穌的意思是聖靈的能力使門徒為福音作見證,宣揚基督的死亡與復活。

耶穌升天之後,門徒再度群龍無首,但是他們學會等待。耶穌受難時,他們因害怕而四處逃竄,復活基督安慰不安的心。耶穌再次離開,他們仍舊心慌卻仰望上帝,門徒聚集同心祈禱、等待聖靈工作,不是照著宗教步驟尋求心靈上的平安,而是等候上帝的時間,不知道要等多久,但是此刻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,堅心等候。使徒行傳第二章,耐心等待的門徒忽然看見聖靈工作,彼得在聖靈充滿後的講道,讓我們知道聖靈的工作是帶來和解。彼得從以色列歷史講起,聽眾記得被釘十字架的耶穌,每個人是「手上沾血的旁觀者」,我們全都是耶穌被釘十字的共犯、兇手,現在彼得奉耶穌的名審判,宣告上帝的判決,本來是受害者的耶穌變成審判者。出乎意料之外的是,祂對我們的判決是無罪釋放,審判者轉向我們,賞賜憐憫、慈愛,讓我們知道祂才是唯一的盼望。

若沒有等待,信仰可能經不起考驗。昨天孫寶玲老師的使徒行傳課程,也提醒我們,聖靈充滿並不一定喜樂、平安,使徒滿有聖靈,在前方迎接的是挑戰、逼迫。或許,聖靈充滿不是解決難題,而是願意等待,對上帝有信心。等候,是我們對上帝的回應,並能在過程中,以上帝的眼光去看待世界,用良善積極與周遭環境互動。每一日我們都在等候,每一日也是聖靈工作的日子,提醒我們不要被「速成」的試探吸引,專注仰望上帝,祈求上帝賞賜智慧,如何選擇、作出決定,而且專注跟隨上帝腳步,與祂同行。


結論

堅心等候並非乾著急,而是知道自己的軟弱,等待上帝給予恩賜和能力,讓我們去行出良善,宣講和見證復活的基督,讓生命裡充滿這股力量;堅心等待是知道上帝正在建造我們的生命,有堅固的根基而不會隨波逐流,面對風吹雨打,依然能夠有堅強、安穩的心靈去面對,等待就是一場生命的工程,追求正確的方向、真材實料和持之以恆的心,每天生活、經驗、感受,不論順境逆境,都是工程的一部分,建造我們的信心能堅定倚靠上帝,等候聖靈的工作,知道基督與我們同在。



太座種的向日葵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