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下十九18-30 以良善款待

自大的悲慘下場

大衛重新奪回政權。押沙龍的叛變最終宣告失敗,是太過自信而導致的悲慘收尾,先是侵佔父親的嬪妃,象徵接管大衛的寶座,既違反誡命又罔顧倫理,不是合法、正當的管道,此時押沙龍儼然「黑化」,認為自己的才能、魅力足以作王,只有自已能夠為國家帶來全新的未來。押沙龍所代表的,就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人性,只看得見自己的利益和目標,不管公平和正義,硬要以粗暴手段處理各種事宜,包括仇恨和權力。他處心積慮地等待時機報復,貌似為了公義,結果殺死暗嫩之後,如今也成為加害者,想以拳頭叫人屈服,派兵追殺大衛,解決心頭大患,用「迅速的暴力」換取平安和權位,驕傲使人分辨不清楚事實,自以為有民意基礎,卻看不見上帝的公義和憤怒。

充滿戲劇張力的敘事,提到押沙龍的死法相當有趣,敘事曾經描述他的容貌俊美,特別聚焦在他留著又長又濃密的頭髮。當大衛與押沙龍兩方人馬打得不可開交、進行最後決戰,敘事敘述當時情景:在那裏,以色列百姓敗在大衛的臣僕面前。那日在那裏陣亡的很多,共有二萬人。戰爭蔓延到整個地面,那日被樹林吞噬的軍兵比被刀劍吞噬的更多。」(撒母耳記下十八7-8)。押沙龍或許是個有才華的領袖、有俊俏的臉龐。外貌象徵他的能力。然而他的頭髮卻在經過橡樹叢而被卡在樹上、吊在半空中,最後被擊殺。引以為傲的外表,成為他落敗且喪命的關鍵。

若是將押沙龍作為借鏡,敘事揭露能力、外在和才華,都不是真正重要的。如果沒有憐憫、公義以及敬畏上帝,到頭來,成就也只不過是空殼,無法讓人體會到上帝的力量。若是有人誤以為自己穩操勝券,敘事表明驕傲會使人跌倒。押沙龍根本沒有為戰爭做準備,剪去要花時間整理又麻煩的長髮,因為他希望所有「粉絲」能藉由這個特徵認出他,為他即將到手的勝利歡呼。認真要說押沙龍的死因,其實就是死於自己的自大。


沒有真理的年代

押沙龍有外貌、有才華,卻不懂得謙卑,還相當自戀,換句話說,便是自我中心。很愛找舞台,知道從哪裡出現會有鎂光燈,知道做什麼事會有鏡頭;尤其是現代資訊發達,媒體發展蓬勃,他們更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粉絲,講些迎合支持者的言論,不在意對錯,只在乎聲量,沒有中心價值,不會追求公義和真實,一心只想著得到更多人歡迎,立場會隨著民意而改變。上週講道,坤育傳道帶著我們看先知以賽亞的大聲疾呼:「禍哉!我滅亡了!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,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。」(以賽亞書六8)。若用今日角度詮釋,以賽亞反省的便是自己在傳講上帝的話時,是盡力照上帝的心意?還是把自己的意思套用上帝的話來做包裝,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?沒有真理就沒有真相。以賽亞深知自己活在沒有真理的年代;現在也是如此,未經求證的假消息、滿天飛舞的詐騙簡訊,我們活在不正視事實的年代,任由自戀者散播錯誤資訊,自以為掌握正確資料,因而自大。

以賽亞的呼籲正是提醒我們,「有能力」是相當誘人的,也可能讓我們離開上帝,因為人的敗壞導致人性總是想在充滿魅力的領袖身上,企圖尋找上帝形象。《路德神話》提到歷史中的一條脈絡,德國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,於是有神學家想藉由改革者馬丁路德的形象,試圖讓德國再次振作起來,路德曾經孤身抗爭教廷權威的形象被作為楷模,其經典名言:「這是我的立場(Here I Stand!)」建立英雄的形象,讓教會與社會以特殊的文化形式連結起來,強調為上帝犧牲,「愛」被利用建造絕對服從的畸形團體。最後,甚至是幫希特勒鋪路,形成納粹政權。

簡單來說,妄想從人的身上找到上帝的影子,進而盲從或建立上帝國,結局注定走向失敗。而從撒母耳記的敘事反省,當教會或社會出錯或失控時,常常會有一種聲音出現:世界許多問題都是因為違抗及忽視聖經所造成的。反過來說,這種觀念即是表達遵守誡命就不會出問題。這種言論的可怕之處在於簡化上帝的救贖、拒絕基督的受苦,甚至掩護我們的自戀情結。如果遵守誡命就沒問題,那麼世界怎麼還有那麼多問題?這就是利用上帝的話來離開上帝。這不是說從今天起不用看聖經,而是遵守誡命與解決問題不能劃上等號。遵守誡命是我們知道自己活在有問題的世界,生命會遇到難題,無法單獨靠自己或某個極具魅力的領袖來解決問題,唯獨只有倚靠上帝。


上帝的吩咐

遵守誡命是為了讓我們體會上帝的同在,上帝指示我們當走的道路,「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。」(彌迦書六8),當教會照上帝的吩咐去做,就能看見上帝的同在。當大衛戴回王冠,沒有清算在他落魄時,落井下石、數落咒罵他的示每。大衛展現信仰高度,免除「藐視」及「侮辱」的死罪,以良善款待對敵,真正地實踐上帝的話語。

這並不容易,要如何與立場不同或是觀念不合;敵視你,又或者你討厭的人共處,怎麼看都不輕鬆且痛苦。最近許多人在探討「五餅二魚」的神蹟,每個人甘願拿出自己手中的食物分享,能讓所有人吃飽,這項神蹟的重點不在於豐富飽足而已,重要的是「願意分享」。那一刻就是實踐上帝的話。被呼召、被邀請,或是被要求,不僅分享給「同溫層」,而是給所有人,包括不同價值、不同立場,即便只是來蹭一碗飯,都情願分享。因為體會上帝的恩典絕對足夠,甚至還吃不完,五餅二魚就是擁抱和接納,是以良善款待鄰舍與敵人,不論是什麼樣的人,都能同桌吃上帝的宴席。分享會打破自我中心,焦點不再是「我」個人;分享是上帝同在的記號,是我們都做得到的事情,是日常且平凡的動作;普通的行動就足以讓人體驗到上帝的恩典。

吃飯,是我們每日生活中最平凡的動作,當我們想起,耶穌總是與罪人一同用餐,那麼就會在餐桌上參與奧秘,不見得能體會到特別的感動,只要知道在分享時,復活的基督就在我們當中,因著祂的恩惠,得以每日有呼吸、盼望和生命。因此五餅二魚提醒我們,平凡的分享、日常的吃飯,都是上帝同在的記號。這不是偉大的神蹟,意即在基本的生活裡,就能感受、觀察上帝的心意與作為。換句話說,當生活遇到挑戰和困難,儘管有煩惱和焦慮,仍要過好日常的生活,好好吃飯和休息,已經是實踐上帝的誡命,分享與安息。


以良善款待

當然,這個世界絕對存在吝嗇的人,不願意分享,滿腦子只想佔別人便宜。以良善款待鄰舍及敵人,不是要求我們完全赦免,不談公義、只談憐憫及慈愛。每個人都有各自信仰的程度及學習,有些人款待出於真心、有些人款待帶著私慾,但是都沒有關係,因為敘事要求相信上帝之人,總是要有款待的行動。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告誡我們:各位親愛的,不要自己伸冤,寧可給主的憤怒留地步,因為經上記着:「主說:『伸冤在我,我必報應。』」不但如此,「你的仇敵若餓了,就給他吃;若渴了,就給他喝。因為你這樣做,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。」不要被惡所勝,反要以善勝惡。」(羅馬書十二19-21),也就是說,不論如何,都要盡力保持良善。

約翰福音記載五餅二魚的故事,發起人只是一個孩子,他不是「有能力」的人,甚至還不是門徒,他只是甘願拿出手中擁有的。意思是,不用有特殊資格才能成為分享者,有時候是透過別人分享讓我們經歷恩典;有時候我們扮演等待、領受的角色,是被別人良善款待的那一位。只是我們抗拒自己是軟弱的,想要當分享者,因為那代表可以給予;是站在頂端的施捨。但是,那不是真正的分享。我們想當「有能力」的人,五餅二魚的敘事提醒我們,承認自己「沒有能力」也非常重要,才會明白自己不是拯救者,面對困境無能為力,願意讓上帝帶領,等候祂拯救的工作。

五餅二魚的敘事,將注意力放在一個孩子身上,就是避免推崇有魅力的領袖,將光環放在某個人身上,要記得主角永遠是上帝。雖然今日敘事主角是大衛,實踐上帝的誡命,赦免敵人,但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部分,是「以良善款待」的精神,而不是對大衛這個人推崇備至,因為在列王記下二章,大衛在臨終之際,吩咐他的兒子所羅門狠狠處置示每;大衛雖然嘴上說自己饒示每一命,卻沒有說不讓自己的兒子報仇,這是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方。在約翰福音關於五餅二魚的敘事末尾,耶穌知道眾人要強迫祂作王,祂的反應是馬上退到山裡,這個動作表示在經歷分享之後,不需要特別標榜誰的功勞最大、誰的奉獻最多,不用將某其視為英雄來膜拜。同樣的,我們不需要期待自己的付出被看見、被讚賞。因為「以良善款待」的出發點,是為了上帝,一切只願榮耀上帝,並衷心期盼所有人都活在恩典之中。

結論

「以良善款待」,是上帝對我們的邀請,為混亂、吵雜的世界,帶來一股安定的力量,消除謾罵、止息誤會、平息紛爭,雖然不見得能完全帶來改變。但是,在上帝慈愛的誡命及應許裡面,能暫時得到喘息,有力量繼續面對未知的將來,即便遇到凶險也不害怕,因為能藉著分享知道上帝與我們同在,堅持以良善款待就會讓我們看見盼望。


東部路邊的波斯菊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