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可福音五21-43 什麼人摸我的衫?(誰摸我的衣裳?)

耶穌是最後的盼望

會堂主管葉魯跑向耶穌,慌忙地俯伏在祂腳前,語帶哽咽拜託耶穌,為了他患病有生命危險,隨時有可能離開人世的女兒按手祈禱,希望女兒能得到痊癒及恢復健康。葉魯的職責是安排聚會和敬拜的各樣事工,負責行政、管理和維護,他們住在會堂裡,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,可能可以算是神職人員或意見領袖,而他竟然公開接近耶穌,這是違反常理。耶穌的教導,時常踩到猶太教高層的敏感神經,他們可能私下勒令或告誡底下的同工,要和耶穌保持距離;葉魯過去接受的神學教育可能和耶穌的教訓相抵觸。總之,葉魯的環境不容許他在眾人眼前去找耶穌,這件事可能會影響將來前途,這般冒險的行動表明對女兒的愛,已經不顧一切,因為耶穌是他最後的盼望。

故事圍繞愛女之心急切的父親展開,有個小插曲,一位長期經血不止的婦女悄悄地混在人群裡偷摸耶穌的衣服,沒有光明正大、正面尋求耶穌醫治,表示她是不潔淨的婦人,這樣月經方面的隱疾在當時封閉的猶太文化裡,會被迫要和大家保持距離;她不僅飽受心靈孤單的煎熬,還要承受身體痛苦的折磨,整整十二年的時間,換過無數醫生,全都束手無策,試過許多的偏方藥物,病情未見好轉,反而更加嚴重,雪上加霜的是積蓄因治病而所剩無幾,絕望的婦女聽見耶穌的事蹟,決定放手一博,不管別人的眼光或傳統的束縛,因為耶穌是她最後的盼望。

視角突然從焦急的葉魯轉至羞愧的婦女,她不敢抬頭,甚至想要趁人群不注意時溜走。奇怪的是耶穌就是突然站住,即便在趕時間,仍然轉頭詢問大家:「誰摸我的衣裳?」(v.30),這個問題看起來一點都不重要,可是耶穌堅持提問又環境四周,鎖定得到痊癒的婦女。害羞的婦女或許正與耶穌四目相望,眼見自己無法隱瞞,索性戰兢伏倒在耶穌面前,流下眼淚,一五一實地交代。耶穌溫柔地望著婦女說:「女兒,你的信救了你,平安地回去吧!你的疾病痊癒了。」(v.34),這是感人的時刻,我們沈浸在上帝的恩典裡。沒想到,眾人正在見證恩典,馬上就傳來噩耗,幾乎是耶穌宣布痊癒的同時,就有人大聲對著葉魯喊叫:「你的女兒死了,何必還勞駕老師呢?」(v.35)。上帝的作為,不會讓我們一直停留在屬靈的高峰,也不會在恩典的時刻裡不斷回味,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因著恩典而受到鼓舞。婦女痊癒,理應所有人都擺上喜悅,但是,如果我們是葉魯呢?可能會哀怨地看著耶穌,抱怨要不是耶穌停下腳步做這些無關緊要的事,導致救治的寶貴時間被延誤,一切都來不及。故事的畫風驟變,痊癒的婦女擁有全新人生,對照失望、傷心的父親和再也沒有辦法擁有自己人生的女孩。


經文與世界的聲音相呼應

我們會想上前安慰葉魯,因為我們知道那有多麽令人心碎。我們也羨慕婦女得到痊癒,可是那好像是只有出現在別人家的故事,有人的祈禱得到應許,我們看到許多見證,從跌倒中有主扶持;在危急中有主拯救;在病痛裡有主醫治。這個恩典好像與我們無關,耶穌似乎沒有聽見我們的祈求,沒有理會我們的需要,就好像葉魯和經血不止的婦女一樣,我們已經無計可施,只能來找耶穌,因為這是我們最後的盼望。

然而,我們忽略了婦女十二年來,漫長地等待,無止盡的失敗、幽暗、無助、孤單以及煎熬,在這段時間,她失去笑容和夢想,只有支離破碎的人生,沒有朋友、家人,只有病痛頑固地與她生活,如果沒有遇見耶穌,或許她的生命只剩絕望陪伴。

經文的世界與我們所處的世界,絕對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,信仰歸信仰、生活歸生活。仔細看經文就有驚人的發現,經文描述的畫面,就是我們現實中的寫照,故事裡不同的情緒和事件,難過、驚慌和徬徨,所有人的共通點是沒有笑容,我們聽得到有人吵鬧、有人哭泣、有人絕望,甚至是有人嘲笑的聲音,非常清晰,我們聽得見痛苦的聲音,唯獨沒有聽到喜樂和盼望。這是一個沒有信任的世界,充滿悲傷、走上絕路、酸言訕笑,每一項都是失去信任的表現。對上帝沒有信心是因為經歷太多沮喪。十二年真的太久了、疾病死亡擺在眼前,對上帝不敢存有盼望,導致耶穌在宣告女孩不是安息主懷,只是睡著了,群眾投以異樣眼光,並放聲大笑:「怎麼可能?」,我們尚未經歷恩惠之前,可能都像是這些人一樣,不期待改變,沒有盼望,反正就是這樣,人生的無奈讓我們對上帝沒有信心。


不要怕,只要信!

耶穌為沒有信任的世界,呼出震耳欲聾、貫穿人心的話:「不要怕,只要信!」(v.36),這不僅是對葉魯和婦女,更是對現場的民眾,還有正在看經文的我們。如果只將故事的焦點對準「神蹟」,那麼永遠只會埋怨和沒有信心,因為我們不一定能見證疾病獲得痊癒、死人再次復活。這在上帝的應許,新天新地來臨以前,我們看見的大部分還是疾病肆虐、死亡猖獗。「神蹟」並不是耶穌想證明什麼的手段,同樣,祂也不會為了想證明什麼就拒絕施予憐憫,或刻意拖延時間,好讓鎂光燈都匯集在祂身上,讓大家看到舞台上魅力十足、神采飛揚的彌賽亞。

當然,這不是說我們不能渴望神蹟出現。神蹟是基督信仰的一部分,聖經當中充滿上帝的作為,對於我們來說那便是神蹟。我們需要杜絕的是把神蹟當成真理、將奇事當作偶像般的信仰。耶穌行神蹟並非要造成轟動,以此為噱頭號召更多人追隨,耶穌拒絕用神蹟作為建立信仰和權威的基礎。故事中那些神奇的事情通常都不會重點所在,神蹟反而是要我們將目光放在信心和關係之上。

信心使人獲得痊癒,不見得是體會神蹟,而是知道自己活在恩典之中。恩典不等於康復或是好事不斷發生,耶穌的醫治總是使祂與那些得到醫治的人連結在一起。醫治的神蹟需要基於關係,接受醫治的人需要對耶穌有信心,神蹟就在我們對耶穌的信任,與耶穌對我們的憐憫當中發生。呼應上週提到英國神學家羅雲的看法,「馬可福音是一卷講述關係的福音書。」當然,不是所有人都想與耶穌建立關係,故事裡那些不信之人比比皆是,他們可能對耶穌的言行感到驚嘆,卻不一定信任祂,有很多理由、藉口不能接近耶穌。

然而,我們在經文裡發現一道亮光,葉魯和婦女都有充份理由不能公開接近耶穌,葉魯礙於宗教的教導及神學立場、婦女礙於不潔淨的緣故。耶穌卻沒有因此離開,反而主動接近他們,施展神蹟,這不是法術或表演、不是為了顯示能力、控制他人,而是為了讓所有人明白,我們都活在上帝的恩典之中。是我們自我設限,今天不論是什麼樣的理由,不敢或不想接近耶穌,上帝透過基督讓我們知道祂從未強迫人,祂也在等待我們走到祂面前,因為祂對我們說:「不要怕,只要信!」(v.36)


誰摸我的衣裳?

「誰摸我的衣裳?」(v.30)。這是耶穌在故事裡講的第一句話,這可能也是這則故事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。在我們眼裡是最不重要的提問,然而,耶穌特意停住腳步,就是要找出安靜伸手觸摸祂的婦女。因為,在耶穌眼中,每一個人的需要同樣重要,且是不論身份、地位,信仰不會因為外在條件而享有不同待遇,沒有人能因著自己有特殊條件而在耶穌面前享有特權。耶穌不會因為葉魯的身份而只注重他的需要,祂同樣在意婦女的需要。耶穌的話讓婦女重新有盼望的曙光,信心讓婦女與耶穌產生了關係的連結、信心讓婦女得著應許,耶穌親自對她說話,讓她知道因為信心,她得到醫治,能夠平安回去,疾病完全痊癒,十二年來的委屈、羞辱在那一瞬間得到釋放。

婦女本來因為羞於啟齒的疾病使她被社群隔離,然而因著耶穌的話,重新享有關係,被擁抱、被接納;葉魯的女兒因為死亡而被隔離,耶穌牽起她的手,吩咐她「起來」,女孩就活了過來,重新有了呼吸,與所愛之人重新相聚。婦女與女孩共通點是無藥可醫,但是都在耶穌的話語及作為裡,得到改變。雖然她們的際遇完全不同,不一樣的生命,卻因著遇見耶穌而同樣享有恩典。我們需要尊重每個人生命有不同經歷,包括經歷的恩典也會有差異。但是我們同樣都活在上帝的憐憫之下,是祂的兒女。先知耶利米曾說:主必不永遠撇棄,他雖使人憂愁,還要照他豐盛的慈愛施憐憫。」(耶利米哀歌三31-32)。

當我們即將失去盼望,別忘了「起來」的動作,如果葉魯沒有「起來」去找耶穌、婦女沒有「起來」想要觸摸耶穌的衣裳,那麼一切都不可能會發生。「起來」的行動,不見得是具體的作為,僅僅是保持信心,先知耶利米在困苦、哀傷、絕望之際,仍然保持信心宣講:因耶和華的慈愛,我們不致滅絕,因他的憐憫永不斷絕,每早晨,這都是新的;你的信實極其廣大!」(耶利米哀歌三22-23),每個早晨都有上帝的憐憫、慈愛,換句話說,早上睡醒睜開眼睛,不論生命正在面對什麼挑戰,都要期待今天上帝在我們當中,在等候當中,必然有上帝的恩典。詩篇不斷演奏這熟悉的旋律:「一宿雖然有哭泣,早晨便必歡呼。」(詩篇三十5)


結論

信心使我們的生活翻轉,不再活在怨天尤人的思想,而是能仰望上帝,等待著生命能遇見耶穌,相信自己活在上帝的恩典裡而恢復笑容。在故事最後,耶穌強調要保密這件事,福音是要宣揚,為何要安靜?耶穌沒有誇口自己的事工,同樣的,我們也不需要強調自己領受多少恩典,或做了什麼才有恩典,信心不是我們拿來展示的工具,福音有時無法言喻,只能體會,信心讓我們觸摸耶穌,而當我們聽見祂的回應,我們會因為上帝的作為而歡喜跳躍,如同詩篇吟唱的那般喜樂:你將我的哀哭變為跳舞,脫去我的麻衣,為我披上喜樂,使我的靈歌頌你,不致緘默。耶和華-我的上帝啊,我要稱謝你,直到永遠!」(詩篇三十11-12)


6/20參與公民運動,從濟南教會離開後,在天橋上拍攝的照片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