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加福音二41-52 聖誕之後

路加福音二41-52

聖誕之後

前言

每年聽完耶穌誕生的故事,聽到了好消息,但是好像就這樣結束。就好像童話故事裡面,結局通常是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,但是都沒有講到他們後來發生什麼事,故事的結尾都要停在每個人都快樂,聖誕節的故事也停在溫馨的結束,但之後呢?好消息在哪裡?似乎我們現在一直聽見的都是壞消息。今天的經文讓我們看見聖誕之後的故事,在耶穌的家庭裡,其實也有衝突,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幸福和諧,好消息在哪裡?願上帝幫助我們從經文中發現福音。


福音書缺少的一頁

福音書有談到耶穌的出生,不過大部分篇幅放在耶穌三十歲以後,開始傳道的事工以及祂的身份、使命,甚至是最後走上十字架的道路,這些事蹟都有詳細的記載,唯獨祂成長的過程有一段空白,福音書並沒有報導耶穌小時候的生活,而路加福音是四本福音書裡,唯一有稍微提到耶穌少年時期,而且只有這一處經文有紀錄,十二歲的少年耶穌到聖殿的經歷。可能耶穌沒有向其他門徒提過自己的青少年時期;可能路加本人也是後來從耶穌的親屬那裡,聽到了這則故事才將之寫下。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留白,我們無法知道,但合理的推想是,孩童耶穌雖然有別於一般的小孩,但是祂過的生活與其他小孩沒有兩樣。這等於間接告訴我們,耶穌過的日子跟普通人無異,祂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,生活充滿驚奇,沒有因為祂特殊的身份和使命就蠻橫驕縱,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因為他繼承地上父親約瑟的職業,成為一名木匠,可能他也曾經被錘子打到手指頭,他明白那種劇痛,他跟我們一樣,所以祂懂那種被誤解和被出賣的悲傷。祂是上帝的兒子,卻跟我們一樣生活,感受生命中各種酸甜苦辣、喜怒哀樂,而這正是道成肉身的意義,祂沒有貴為神子,就能免去受苦,相反地,祂是自己承受痛苦來換取我們得以被拯救而得生命。


耶穌的家庭背景造就信仰

或許這就是福音書沒有太多著墨在耶穌青少年時期的原因,因為那時的耶穌也正在學習和成長,所以路加特別分享了這段故事讓我們看見耶穌如何在信仰中茁壯,祂雖然是上帝的兒子,仍需要學習信仰。耶穌的父母約瑟和馬利亞是敬虔的猶太人,每年去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朝聖,這是當時猶太人生活的重心、節期的傳統,宗教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全部,那時候交通並不發達,有時候光是從居住地到耶路撒冷,往返的時間可能都要用週數來計算,要放下手中的工作,忍受旅途的不便,如果沒有對於信仰的熱情、堅持,絕對做不到。但是約瑟和馬利亞每年都這樣做,說明這個家庭貫徹信仰文化的精神,如此敬虔的家庭、是薰陶和孕育孩童耶穌成長的地方。

當時為了互相照顧,親人、朋友相約結伴朝聖,正是因為這個緣故,耶穌的父母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小孩留在耶路撒冷,已經走了一天回程的路,當約瑟和馬利亞想到要找孩子的時候,無法在所有認識的人群當中看見耶穌的身影,心急如焚地在各處尋找孩童耶穌,沿路邊找邊走回到耶路撒冷,就差沒有到處張貼尋人啟事。他們找了三天的時間,我們絕對可以想像當時他們的心情,害怕、憂心、煩惱和自責湧上心頭,還會胡思亂想,害怕小孩被壞人抓走、煩惱小孩沒有東西吃,怪自己沒有注意小孩走丟,但是我們既然從經文中讀到他們的敬虔,那就可以知道在這尋找的過程裡,他們絕對會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禱告。


敬虔、誠實的父母遇見基督耶穌

雖然經文並沒有把他們的焦急和禱告記錄起來,但是若我們今天換個角度來想,自己的孩子走丟了,我們肯定有同樣的心情和行動,而我們第一時間會往哪裡去找失蹤的小孩?可能是朋友家、附近的公園、遊樂場、玩具店,甚至是電影院或社交網站上,但是最後約瑟和馬利亞在哪裡尋找到耶穌?在聖殿裡面!看到約瑟、馬利亞和耶穌的經驗,也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,或許我們會跟他們有相同的焦慮,煩惱自己的孩子在信仰的路上走丟,都沒有去到教會,我們在各處尋找自己的小孩,卻沒有想過有一個可能性,是他們就在教會,也就是我們從來沒想會在教會找到他們,但是其實他們就在上帝之家,上帝一直與他們同在,我們需要的就是為他們禱告,而最難的一點,就是我們有沒有從小孩身上看見基督的身影?如果我們是耶穌的父母,找到了的確會很高興,心中的石頭會放下,但同時也會有憤怒,想要好好修理自己的孩子,碎念他隨便亂走、害家人找得這麼辛苦,順便再賞他兩巴掌。

不過這對夫妻的反應超出我們意料,耶穌的父母看到祂的反應是非常「驚奇」,耶穌竟然在聖殿中,與法利賽人、經學教師在討論聖經以及信仰的問題。耶穌是上帝的兒子,還有需要學習聖經嗎?我們從經文中看到,不止家庭信仰影響孩童耶穌,只要有機會,祂依舊專心聆聽、學習上帝的話語。因此,鼓勵我們的孩子、青少年在聖經中尋找上帝的話,非常重要,我們也需要和他們討論信仰。而經文的脈絡,也帶著我們看到另外一段敘事,一定有許多人向祂父母表達讚賞:「怎麼有這麼聰明的孩子?」但是祂的父母並不感到驕傲或有面子。這對父母很誠實地向自己的小孩表達感受,因為耶穌一聲不響地留在耶路撒冷,沒有告知和報備。馬利亞表達出自己的害怕和父親的痛苦,清楚地讓耶穌知道他們內心受傷了,或許這也讓我們學習,可以將自己的感受好好說給小孩聽,他們不見得聽得懂,也無法感受身為父母的喜樂和悲傷,但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誠實地告訴他們。

看到這段經文,我們會注意到是馬利亞在說話,母親總是能夠和孩子對話,父親通常比較不會跟孩子相處。看到這裡,牧師不禁回想到自己曾經有一次,和自己的父親吵架,忘記是在什麼時候、為了什麼吵架,模糊的印象是在我已經是傳道還是牧師時,吵架到最後,那應該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見自己的父親流眼淚,可能也是他頭一次對我說,他的感受以及對於一些事情的無奈和無力,那時才能真正體會到身為父親的壓力,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,我們都還在學習,那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。馬利亞和約瑟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榜樣和方向,他們面對的是一位成長中的青少年,處在叛逆的青春期,但是那是孩子在尋找自我的認同與價值,常會和父母有所衝突,母親說出自己的膽心害怕,但是這個兒子卻不理會她的感受,而且祂的回答也像是在質問:為甚麼找我呢?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?」(v.49)聽到這種回答,一般的父母都會生氣地「巴」下去,但是也是提醒我們,容許孩子挑戰我們,即便我們會不舒服、不明白,馬利亞的回應不是起衝突,而是將這些記下來,不是記恨,而是禱告。

對祂父母而言,耶穌的回答對難以了解和接受。不過耶穌十二歲在聖殿裡的故事,幫助父母去理解自己的小孩,有時候我們也聽不懂他們說的話,但是這給了我們新的看法,孩子並不是屬於我們,而是屬於上帝,也可以說在每個小孩身上,都有基督的神性,是我們無法控制和瞭解的,但是我們可以敞開心,相信他們內在的神性會引導他們成長,不是將自己的害怕、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。我們從這段經文學習去接受上帝對孩子的計畫,我們在孩子身上會遇見基督,因為遇見耶穌這件事本身也是我們無法預期的,我們無法完全理解耶穌,因此,與耶穌相遇也表示,要去接受我們無法理解的事,並讓耶穌以新的方式引領我們,同時我們受到提醒,我們自己的內在也有陌生和無法理解的部分。


遇見基督之後的生活

連結到上禮拜的經文,甚至是整個路加福音第二章,我們會發現,經文沒有一直充滿神奇的畫面,這也是告訴我們,信仰不會總是充滿奇妙,相反的,有時候很無聊、平淡。雖然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有許多特別奇異的經歷,有天使出現對她說話、有牧羊人來找他們、有西面和亞拿的預言,她都將這些事情牢牢記在心中,或許在她心中仍有許多不解和疑惑,依舊要等待、忍耐、沈澱和思考,她仍然要等耶穌長大,等待孩子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,但是這就是人生,我們不知道上帝的答案什麼時候會給我們,或許每天都很過的很普通,但是每一天也都是學習的機會,或許是學習如何當父母、做子女、成為上帝的僕人、當好的同事、員工、老闆,每天我們都在學習。

因為在今天經文的最後,我們看到這個故事不是以吵架收場,耶穌順從地跟著父母回家,聖殿中的耶穌展現祂信仰的深度,但是祂沒有停留在那種屬靈的高峰,祂選擇回到日常的生活中,他聽從父母的話,但同時祂仍是上帝的兒子。祂的智慧和身量逐漸增長,且蒙受上帝的恩典和眾人的喜愛,代表祂仍舊每天在學習,在愛裡茁壯且有滿足喜樂,因為家庭有緊密的連結,因此耶穌與上帝有著親密且信任的關係。這使我們能夠去重新思考家庭的意義,自己的原生家庭、現在的家庭以及教會,都是我們的家,讓我們在當中被溫暖、照顧,雖然難免會有衝突和誤解,不可能有完全的幸福美滿,但是「家」的生活,也是聖誕節的一個信息,家庭並不完美,有它的缺陷和困境,但是如果在充滿愛的氛圍裡,家庭就能帶來力量,當我們追求信仰內化的家庭,家庭就幫助我們與上帝有連結,知道有上帝與我們同在。


結論

在家裡可以連結的時間,是吃飯聊天的時候,今天我們在上帝之家,我們的教會,也要舉行聖餐,那就像在家一樣,我們得到飽足,藉著祈禱,我們跟上帝連結,領受聖餐就是我們遇見基督,連結帶來關係,讓我們得到信任、安全和愛的感覺。在家裡,我們可以做自己,因為不論我們的現況是什麼?我們是什麼樣的人,都被上帝接納;而在今年最後一週主日崇拜,今年最後一次聖餐,我們在今年的痛苦、委屈、受傷、難過裡面,我們在聖餐中交給上帝,雖然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壞消息,但好消息是藉著上帝的話、領取基督的身體,我們重新被呼喚,我們有平安繼續向前走,因為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家,會帶給我們夠用的恩典與力量。



初鹿教會泰澤祈禱佈置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