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行傳十一1-18 突破限制的信心

前言

想先請問大家,教會外面台九線限速多少?60公里是規定的上限,我們遵守交規規則,因為違規會被拍照,一張紀念相片價格不菲,從1500元到3000元令我們心痛。今天經文有提到律法,守交通規則和守律法很像,都會擔心收到罰單,如果不知道遵守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,只是怕被罰錢,我們就忘記交通規則其實是為了保障別人和自己的生命,守律法也一樣,如果沒有出於愛、沒有為別人設想,那也沒有意義和效果。願上帝幫助我們,從上帝的話語中,能夠得到亮光。


受到限制的信仰

耶路撒冷教會領袖要來質詢彼得,關於外邦人領受洗禮及聖餐,甚至敬拜上帝、聽上帝道理的事情。猶太信徒雖然相信基督,卻依然遵循猶太律法,這點倒是沒什麼問題,畢竟耶穌的教導基礎,也是根據猶太經書和規條,因此即便是跟隨耶穌基督的教會,仍舊擺脫不了某些傳統桎梏,像是不能與沒有受過割禮的外邦人一起吃飯,比較極端的猶太思想,是外邦人的食物都拜過偶像,所以絕對不能吃,彼得竟然沒有得到教會的許可,跟這些不潔淨的外邦人同桌吃飯,甚至讓他們領受聖潔上帝的道,這簡直是滔天大罪。

初代教會有接納外邦人,只是一定要有證明改宗的記號,例如割禮,這一直是當時教會與外邦人之間的張力。彼得面對質疑並沒有退縮,他堅定地說出得到上帝啟示的過程,過去他也如此信奉律法,謹慎地處理與外邦人相處的界線。但是上帝要彼得越過那條界線,上帝在彼得的祈禱裡親自向他展現了異象。這個異象裡面出現四隻活物,在猶太人的世界裡面,不會將這些當成食物,他們將食物分成兩種,潔淨和不潔淨,就像伊斯蘭教穆斯林不吃豬肉一樣。上帝竟然命令彼得吃不潔淨的食物,彼得聽到之後的反應也很有趣,他先是錯愕、害怕到不知所措,並且連忙拒絕,這樣的對話進行了三次。如果我們還有印象,彼得有三次不認主的紀錄;在耶穌復活之後找彼得談話,也是問他三次問題。一般會覺得彼得很愚笨,吸收比較慢,因此要講三次才聽得懂、了解,不過他是真心不明白,即便上帝在異象中三次說同一件事,在使徒行傳第十章裡面的彼得仍然非常困惑,上帝的心意到底是什麼呢?


「三次」在異象中的啟示

「三次」這個概念,是猶太傳統修辭,類似現在「因為很重要,所以講三次」,不過也讓我聯想到與自己小孩相處的經驗,他們時常做錯事,我們常會唸他們三次,表示這件事情很重要,希望他們能夠改正,如果小孩仍然故我,父母就會發火,會說:「我數到三喔!」喊到第三聲,他們遲遲沒有行動的時候,就是他們大禍臨頭的時候。同樣的概念放到彼得身上,上帝透過「三次」的重要性,讓彼得有深刻的學習。因為我們在福音書與使徒行傳看見的彼得,常常是一個想法、個性很直線條的人,他說自己絕對不會背叛耶穌,結果他不僅否認耶穌,甚至還到三次;復活耶穌問他問題,前兩次彼得還很有信心回答,第三次卻有點驚恐、沒有自信的感覺。彼得總是遇到「三次」的挑戰,那是一種象徵,代表許多次,也就是說,連彼得都要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學習,那我們也要不斷學習,才會明白上帝的心意。三次是讓彼得開始去思考自己並不如自己所想的,那麼堅強、有信心,甚至打破內心的自以為是,好來明白、體會上帝的工作。

我們用不同角度來看,彼得三次不認主,代表生命的軟弱、要拆毀心中的自大;耶穌三次問彼得同樣的問題,代表生命被接納和重新認識信仰;而上帝向彼得三次啟示,代表信仰要有行動。上帝在異象中指引彼得去吃不潔淨的食物,這是突破限制的行動。彼得需要突破過去的認知和習慣、挑戰律法和傳統,就像我們吃飯時拿筷子是稀鬆平常的事,突然要我們都用手吃飯,不會不行、也不會特別困難,但就是心裡面怪怪的。同樣的道理,上帝吩咐彼得去吃禁忌的食物,彼得心中還是覺得納悶。

將信仰變成公式

彼得覺得奇怪的地方,就是因為他們從小被教導律法中強調潔淨的觀念,不該吃的「穢物」絕對不能碰,從彼得和猶太信徒身上看見,這是他們心中很重要的一件事,「遵守律法代表敬虔」,這不論是猶太人、是基督徒、是古早的信徒,還是我們,仍是一種普遍的想法,不是為了愛上帝而遵守律法,而是為了自己,妄想憑藉一套公式運用在所有信仰原則裡,如果有遵守這些信仰公式,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、醫治、赦免和看顧。最常看到的模式,就是許多人擷取某些聖經片段,照著這些經文法則就能蒙受上帝賜福,看起來似乎很合理,很像上帝的旨意,卻可能是似是而非的道理,不是真理,而且還有「斷章取義」的危險,首先就是聖經每卷書的作者都不一樣,雖然都是上帝啟示、感動作者寫下,但每卷書的目的與意義都不相同,絕對不是能夠照自己的意思東拼西湊之後,然後告訴大家,這是上帝的心意。有許多教會、牧者和信徒卻趨之若鶩,因為可以將聖經簡化成一種信仰公式,既不用認真去看整本聖經,也不用再自己咀嚼、消化和思考。

我們期待別人整理出來信仰公式,這樣遵守律法就變得很輕鬆,因為照公式計算的結果絕對不會錯、不會變,「一加一等於二」我們以為照公式計算,上帝就會賜福我們,但是上帝無法被計算,有限的人類無法完全理解,就像在我們的世界裡,五加二是七,但是耶穌的五加二(五餅二魚)是超過五千。因此我們可以看見,從聖經到世界,沒有人是遵守律法之後有完全相同的結果,如果每個人都有遵守上帝律法,得到上帝賜福,世界早就變好、變完全了,不是嗎?但是事實卻不是如此,可見信仰沒有標準答案,如果信仰是一種公式,那麼上帝就變成可以控制的對象。


聖靈的工作帶來突破

雖然猶太人遵守律法,甚至到墨守成規的境界,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聖靈的工作就是要帶來突破、改變。這些宗教制度、傳統、規章、律法的危機,通常是彰顯信仰的記號,在尋找的過程中,體會到上帝的心意,也就是說,聖經和信仰並不是一成不變,而是需要跟時代對話,經文才能對每個世代說話。或許在過去,猶太人的確需要潔淨的律法,幫助他們不會生病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分辨外邦人的偶像,但是現在基督已經完成救贖的工作,要將完全、豐盛和拯救賜給所有人,不僅是猶太人,還包括了外邦人,那麼猶太人就不能再死守過去的經文傳統,他們必須學習將恩典分享給予不同的人,甚至是他們的敵人。

改變需要一點時間思考,無法說變就變,彼得領受上帝的命令,但是他沒有當下就想明白上帝的意思,不過聖靈持續工作,正當彼得還在搔頭思索之際,就有人站在門口叩門,彼得開門一看是三個外邦人,聖靈吩咐他與這些外邦人一同出去,因為聖靈不僅只有在猶太人裡工作,祂同樣在外邦人的世界中運行,上帝親自潔淨猶太人認定的骯髒、污穢,也可以說是上帝不怕、甚至贏過那些污俗。上帝同樣啟示身為外邦人的哥尼流,讓他知道上帝也聽外邦人的祈禱。彼得本想推辭去到哥尼流家裡,但是聖靈催逼彼得做這件事,在第十章28節裡,彼得看到這些外邦人,馬上就說:你們知道,猶太人和別國的人結交來往本是不合規矩的,但上帝已經指示我,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污俗或不潔淨的。」可見彼得是反覆思考上帝的話,整路都在體會上帝的心意,所以當他來到哥尼流家裡,在他們面前講道時,聖靈降臨、感動在場每個正在聽講道的人,彼得見到這些人受聖靈充滿,因此奉耶穌基督的名為他們洗禮,彼得在耶路撒冷教會堅定地見證:「既然上帝給他們恩賜,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,我是誰,能攔阻上帝嗎?」(v.17)彼得提醒教會,不要忘記上帝藉著基督顯明的恩典,現在恩典同樣分享給外邦人,這是上帝的工作與心意。


突破限制的信心

上帝藉著彼得所遇見的事件和體會,要告訴整個耶路撒冷教會,上帝不是狹隘只在教會、在猶太人當中工作,祂是全地的上帝,工作在全世界。因此眾人聽到彼得的反省之後,他們的反應是安靜不出聲,隨後歸榮耀給上帝,並且異口同聲地說:「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,使他們悔改得生命了。」(v.18)因為他們看見了上帝的作為,他們願意突破過去的限制,讓自己重新學習。突破限制的信心,不是說什麼都不用怕、勇敢衝撞體制、什麼都可以做,所有傳統都要去改變,不是這樣!而是看到不合理的部分,勇於去挑戰;僵硬冰冷的規定,如果不符合時代的需求,或是沒有讓人體會到上帝的憐憫、恩惠,就必須調整、修正。

過程不容易、不輕鬆,我們的界線也會受到挑戰和衝擊,但是上帝對每個人說話,上帝打破猶太人自以為是的限制,愛上帝要以愛鄰舍、愛敵人來表達出來。我們也會有自以為是的限制,但是我們無法阻擋上帝的工作,我們必須專注聽上帝的話。馬丁路德有一個觀念,「迂腐且淪於嘴上討論卻沒有實際行動的信仰是牙齒和舌頭。」牙齒堅硬兇惡、沒有憐憫,嘴巴能噴出惡毒的話;舌頭柔軟能夠說出安慰的話,不過魔鬼利用牙齒和舌頭製造假象迷惑人,所以是罪惡的來源。馬丁路德的意思,是愛講話的人要警醒,那不是信仰的表現,上帝的話若要進入一個人內心,是需要經由耳朵,因為言語存在的本質就是要被聆聽,信仰源於用耳朵仔細聆聽,而不是以眼睛來觀看。基督徒最大的優點是有良好又開放的耳朵,但是路德也要我們去注意聆聽的內容,是否撕裂和諧、是否煽動人心、是否帶來仇恨,只有在聆聽時感受到慈愛、道德及真正引導人思考,才是聖潔的道。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好好仔細地、完整地聆聽上帝的話,不能挑食,只選自己喜歡的經文吃,這樣的信仰並不會讓我們健康。突破限制,就是祈求聖靈幫助我們,當我們領受上帝的話之後,能以寬廣的視野期待上帝的工作。


結論

上帝藉著基督的救恩,消除我們內在固守宗教法規、傳統和道德潔癖的驕傲,不再對人有偏見和鄙視。上帝的聖靈與上帝的話語同時工作,邀請我們跟上基督的腳步,我們需要時間思考和行動,今天回應詩482首,是一首充滿信仰深度的詩歌,最後一個音稱為空心五度音,是尚未完全的意思,也就是說,上帝的救恩已經來臨,但尚未完全,還在朝向目標邁進,祈求上帝憐憫、幫助我們走往上帝的方向,慢慢走向上帝指引的道路,讓我們看見並且體會上帝的愛,不分種族、階級和性別,上帝的愛超過我們想像的限制和界線,我們不是因為遵守律法才得到賜福,而是當我們相信上帝,並願意照著上帝的真理去行,我們已經活在恩典之中。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