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翰福音五1-9 拿起你的褥子走吧!

沒有盼望的病人

在耶路撒冷聖殿東北方的出入口,獻祭使用的羊羔都從此門牽進來,因此也被人稱作「羊門」。這個門附近有一個特殊景點,若以現在的說法,應該是熱門的觀光勝地,絕對會有許多人在這裡拍照打卡,就是有古老傳說的「畢士大池」,顧名思義是一座池水,只是沒有噴泉,也沒有人向池水丟錢幣許願。水池旁邊有五個走廊,代表這裡也是一座廣場。充滿神奇的水池,聽說是天使會在固定時間攪動池水,如果看見水在流動,並且即時跳入水中,生病就能得著痊癒。符合「畢士大」的意思,「仁慈恩惠之家」、「水流動之處」,可以理解為水流動時顯明仁慈恩惠。為此,畢士大池總是擠滿各種病患,有失明、瘸腿、營養不良和癱瘓的人,我們能想到的病症,應該都能在這裡找到。

有些病人可能每天報到,有些病人則直接睡在這裡,將廣場當成自己的住家,甚至在這裡以乞討維生。我們記得猶太人的觀念狹隘,生病的原因是犯罪惹上帝生氣之後的懲罰,當時生病的人除非本身家境優渥,否則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、有正當的工作。這天是個特別的日子,因為耶穌來到畢士大池,看見了許多面容憔悴的病人,或站、或坐、或躺,在這些病人當中,耶穌注意到一個躺了三十八年之久的病人,不過現場有那麼多病人,為什麼耶穌惟獨注意到這個人?這是一個值得好奇的問題,這個人有什麼特別突出的部分,吸引到耶穌的眼球?一般若是照福音書的故事發展,應該大部分的情況,都是病人主動來找耶穌,或是有朋友用不同的方式,或扛、或牽,要求耶穌行醫治。但是這個躺著的人或許沒有朋友攙扶、也無法自行拄著拐杖到耶穌面前,他就只是躺著,兩眼無神、沒有盼望的唉嘆。


完美使人癱瘓

牧師在《失控的努力文化》這本書裡,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,雖然這本書不是在談基督信仰,實際是在談現今社會無法使人好好休息,不過它裡面有談到一個有趣的概念,「追求完美會使人癱瘓」。人在互相比較之下而產生的副作用,從古至今,「比較」就是人類的天性,總是想要跟別人一較高下,現在科技發展,更將比較的心態不斷放大,在網路上面,大家其實都在較勁,比誰生活過的好,越來越多人喜歡在這些網路上,展示自己的生活,不管是拍照還是文字敘述,任何事情都要放上網路,就連吃早餐、做家事、上健身房,生活瑣事通通都要上傳昭告天下,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和點讚數。到處充滿琳琅滿目的生活寫真,即便沒有刻意炫耀和營造夢幻泡泡,還是會有人在看到照片之後,心生嚮往及羨慕。即便我們都知道,那可能是經過剪輯、修圖後所呈現的照「騙」,但是我們仍然投以讚賞的眼鏡關注別人的生活,用扭曲的視力看待自己的存在。比較之下使人心生怨懟,渴望自己能夠擁有像別人一樣的人生,說穿了,就是嫉妒別人,希望過得比別人更好。

錯誤的「比較」心態,讓我們更加苛求自己,期待成為無暇的聖人,在「追求完美」的觀念催化之下,反而使人陷在泥沼裡動彈不得。這本書的作者赫莉提到完美主義普遍存在於現在的社會之中,她舉一個例子,很多學生在寫論文的時候,因為執迷於寫出完美無缺的作品,結果在這種壓力底下,反而一個字都寫不了,也就是說,完美使他們癱瘓。以此角度來看經文,躺著的病人代表某種程度上的癱瘓,而他不能行動其實不在身體殘缺和疾病,而是心理創傷和精神疾患,這是耶穌的目光會放在這個人身上的原因,躺在褥子上呻吟的病人,他沒有明顯外傷,與周圍形成強烈對比,也就是說,他是在畢士大廣場最為格外突兀的人,因為他看起來最健康,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大群有明顯殘缺、外傷的病人中,看起來真的特別顯眼。


匱乏讓我們無法前進

躺著的病人,就像我們現實生活的寫照,受傷讓我們無法前進,這並非僅是指身體上的傷口,更是說到內心的匱乏,是一種受傷之後的表現。故事中的病人不想主動得到醫治,也沒有想要得到痊癒的動力,他就只是躺著。雖然他看起來好像有一個目標,但他的表現是漫無目的、毫無盼望,看起來像是在等待,但是從來沒有移動過一步,連前進一寸都沒有,只是每天在「怨嘆」今天又沒有得到醫治了,心理創傷使他寸步難行,只會怪環境、怪別人,都是別人限制了我的機會,一切都是別人的問題,不用擔負自己的責任,反正都先怪罪別人,這樣就不用檢討自己有問題。

現在社會充斥著這類思想,被冠上「巨嬰社會」,簡單來說,就是年紀都已經是成人了,但是內心仍像是一個小孩子,只知道索取而不願意付出,不會理性思考、也不會同理別人,只想自己、不顧別人,世界應該要照著他的想法運行。好比說,有些人生病是因為自己沒有照顧好身體,卻要醫生負責,「不管啦!醫生你就是要醫好我的病!」但是醫生開藥卻又不吃,也不願意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,這就是將自己的責任放到別人身上;也有人是從小窮困潦倒,長大以後就想盡辦法占別人好處,拿好拿滿、不能吃虧,因為窮怕了,沒有滿足過,所以變成守財奴,不會分享,只想著如何得到更多。人的罪就是因為匱乏,想要更多的心態成為慾望,並且要與人競爭、比較。


耶穌的行動帶來豐盛

匱乏讓我們活在生病裡面,以色列人在曠野「缺乏」食物而埋怨上帝,甚至離開上帝;匱乏的病人,同樣充滿抱怨,失去了對上帝的盼望。在病人痊癒之前,他和耶穌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白,更像是耶穌對病情的診斷。耶穌走到病人面前並開口詢問他是否要得到治癒。令人納悶的,是病人沒有就問題回答「要」或者「不要」,他的回應是:「先生,水動的時候,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;我正去的時候,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。」(v.7)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問題與答案,越想越撲朔迷離,不過我們從病人的回答裡,嗅出蛛絲馬跡,因為有「比較」的意味,更能看出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,不想有任何行動,也不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生命裡面沒有喜樂。

用完美主義的角度就發現,病人的停滯,是因為他經常和別人比拚。他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在焦慮上面,等到實際需要行動的時候,往往害怕出錯、失敗而不敢跨出一步。在這位病人心中的潛台詞,「是因為我生病,所以大家理所當然要來幫助我。」在他的想像裡,是希望有人看到他的需要,並攙扶他進入水池中來獲得醫治,但是結果卻不如他所想那般美好,總是沒有人看到他的需要、總是有人比他先跳下水,他也因此躺了三十八年的時間。「癱瘓」是因為不停與別人比較的結果,對完美的執著反而使人裹足。而耶穌的醫治簡單明暸,就是要我們停止對於比較和完美的追求,勇敢拿起、接納我們現在自身擁有的,奮力起身離開舒適圈,走向不完美的旅程。


上帝透過耶穌賞賜給人極其豐盛

雖然畢士大池有上帝的恩典和醫治,但卻是有限的,真正的豐盛是來自於上帝本身,而基督就是上帝的代表,上帝藉著基督賞賜給人的恩惠是極其豐盛,甚至多到我們無法想像。在約翰福音第二章裡面,講到耶穌第一個神蹟,是水變成酒,故事背景是人有短缺,酒用完了!象徵著人失去了豐盛、失去了生命原有的飽足、喜樂,但是耶穌提供比以前更好的酒,不止是恢復而已,是復活的預表,是生命的泉源,上帝在基督裡給予祂沮喪、絕望的兒女超過他們所需要的。

如果我們對故事有印象,耶穌並不是唸咒語使水變酒,祂也沒有命令水變酒給大家聽到,若是看經文,祂是對那些家僕說:「把缸倒滿水。」(約翰福音二7)僕人照著吩咐把水倒進甕裡,整個過程當中,水都還沒有變成酒,等到每個甕都呈現滿水的狀態,耶穌接著吩咐:「現在舀出來,送給宴會總管。」(約翰福音二8)水是什麼時候變成酒的呢?雖然經文沒有明說,但是我們可以想像,不是在耶穌講完話之後,馬上就變成酒,而是在話音剛落,僕人照著耶穌的指示舀起水來的那一刻,也就是說,上帝給予人類的豐盛,也需要人的行動去承接。

耶穌吩咐病人,「拿起你的褥子走吧!」如果病人聽見之後沒有行動,那他永遠不會得到醫治。其實得到豐盛沒有什麼條件,這段經文裡面沒有說病人有相信或有信心,所以才得醫治。完全是因為耶穌的使命就是帶給人豐盛,因此我們已經在豐盛裡面,只是我們需要跟隨基督,因為有一個小細節值得我們留意和警醒,不論是第二章水變成酒,或是第五章病人得醫治,這些人都同樣經歷到上帝藉著基督賜給人的豐盛,他們都有聽見基督的吩咐,並且照著基督的命令去做,但是到最後,他們都沒有感謝耶穌,甚至沒有相信祂、沒有宣揚他們所經歷的見證,更沒有追隨耶穌。令人感到諷刺的,是得到痊癒的病人,連醫生是誰?絲毫未過問又不關心。耶穌能夠醫治身心的傷口,知道人靈性的問題,或許耶穌期待著病人能夠與祂繼續交談,但病人壓根不想探究內心的問題,竟因此與永遠的生命、內在的豐盛擦肩而過。經歷恩典、卻又不懂感恩,只會繼續活在黑暗裡面。

但是我們知道耶穌就是上帝透過自己的應許與行動,給予我們極其豐盛的恩賜、禮物。我們的飢餓、衰弱和疾病,都是一種缺乏,但也會是彰顯豐富的時刻。約翰特別提到那天是安息日,這是在挑戰猶太人的禁忌,他們死守律法的規定,安息日就是什麼事都不能做,包括醫治病人,但那不是安息日真正的意義。安息日應該是讓我們重新得力的時刻,這一天是遇見上帝的時刻,讓我們明白安息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,是充滿豐盛的日子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有大大小小的煩惱、受傷,而這一天如此重要,是因為這一天,我們會來到教會,敬拜上帝、領受上帝的道,並且帶著盼望出去,這一天我們將生活中的各樣操煩、重擔,暫時拋諸腦後,來到上帝面前,祈求上帝的醫治,並在上帝的話裡重新得到力量,再去面對那些生活中的苦痛,也就是說,在這一天,我們回到上帝的擁抱,能夠注滿盼望和能量,基督在這天帶給我們自由、釋放和醫治。


結論

今天來到教會之前,我們是缺乏的,但是在禮拜之後,我們得到醫治、飽足、赦免和新的生命,此刻,我們是歡喜聽見基督的話,祂吩咐我們起來行走,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樂、平安,我們帶著這份盼望走出去,不過相對而言,挑戰也剛剛開始,我們會繼續像病人一樣,不認識基督、甚至背叛祂?還是我們說出不一樣的故事,宣揚基督的仁愛、恩典?我們活在恩典之中,我們感謝上帝賜予生命中的一切,不論好壞,上帝的豐盛顯明在我們的缺乏之中,上帝的恩典在每個轉折時刻都是豐富的,那不是靠我們自己得到的,過去的故事仍然對今日的我們有所啟示,豐富的恩典不會只有一時片刻,我們也不該滿足於一次的信仰體會,是需要繼續尋求基督的道路,我們已經在恩典之中,不要再讓自己回到黑暗,願上帝幫助我們。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