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加福音二十章27-38節 在上帝眼中

經文

27有些撒都該人來見耶穌。他們說沒有復活這回事,於是問耶穌: 28 「老師,摩西為我們寫下這話:『某人的哥哥若死了,有妻無子,他該娶哥哥的妻子,為哥哥生子立後。』 29 那麼,有兄弟七人,第一個娶了妻,沒有孩子死了。 30 第二個、 31 第三個也娶過她;同樣地,七個人都娶過她,沒有留下孩子就死了。 32 後來,那婦人也死了。 33 那麼,在復活的時候,那婦人是哪一個的妻子呢?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她。」 34 耶穌對他們說:「這世代的人有娶有嫁, 35 惟有配得那要來的世代和從死人中復活的人不娶也不嫁。 36 因為他們不能再死,和天使一樣;既然是復活的人,他們就是上帝的兒子。 37 至於死人復活,摩西在《荊棘篇》上就指明了,他稱主是亞伯拉罕的上帝,以撒的上帝,雅各的上帝。 38 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,而是活人的上帝,因為對他來說,人都是活的。」


前言

十八世紀的美國,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牧師,愛德華茲牧師,在北美洲有極深遠的影響力,這麼傳奇的牧師,死前只淡淡留下一句話:信靠上帝,不要懼怕!」他死前還有很多事沒有做,心中還存有許多遺憾,但是復活的盼望使他勇敢向上帝交託自己的生命。直到今日,他的精神仍然影響許多人,在人的眼中他已是作古之人,但是在上帝眼中,他仍然活著,願我們今日在經文當中,看見上帝的工作,並讓我們知道在上帝眼中,我們都是活著的人。


提出問題不是為了解決疑惑

耶穌經過耶利哥城,遇見稅吏撒該之後,就進入到耶路撒冷,在那裡「耶穌天天在聖殿裏教導人。」(路加福音十九47),這些人包括一般民眾,在聖殿工作的祭司、經學教師。耶穌講道的時候,底下聚集不少宗教領袖,這個情形就像在講道時,會眾全是神學院教授一樣,不過耶穌非但沒有感到緊張,也沒有驚慌,反倒是說故事針對權柄做出批判、對於經文指出新的詮釋,直接威脅神職人員的地位,無怪乎宗教領袖討厭耶穌,像過去的先知一樣,都被排斥、拒絕,因為耶穌和先知總是毫不客氣地指出問題。仔細想想,我們似乎就在這群人裡面,有些人可能跟牧師一樣,不喜歡看醫生,明明知道生病了要找醫生,可是又害怕醫生講真話,「你看吧!就跟你說不要熬夜!要多喝水!」我們都懂醫生說的道理,可是就是不想面對,不過宗教領袖的問題更加嚴重,他們不是覺得自己的問題被戳中,而是認為自己比耶穌更了解聖經和傳統。

因此,這些人想方設法要扳倒耶穌,提出不同問題,想透過辯論來使耶穌知難而退,或是抓出祂回答的漏洞,而且他們非常精明,問題都類似「是非題」,只能回答「可以」與「不可以」,像是上一個問題就是,是否要納稅給政府?若答「是」會被說不敬虔,說「否」又會被貼標籤說是叛亂份子,怎麼說都不對,但是耶穌給出第三種答案,他們無法抓到耶穌的把柄而閉上嘴巴,然而他們並不死心,又想到一題關於「復活」的難題,想要來打臉耶穌,諷刺的是,提出「復活」問題的人,恰巧是最不相信復活的人。他們主要是祭司階級的人士組成的撒督該派,是排他性強、富足的貴族,極度保守,只接受摩西五經為最高權威,不相信復活,甚至在光譜上不認同法利賽人的口傳律法,他們與法利賽人互看不順眼,但是卻聯手起來,槍口一致對付耶穌,再次印證那句老話: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。」


對於復活的恐懼

撒督該人根據申命記二十五章的記載,一個男人若死後沒有子嗣,他的兄弟有責任與寡婦同房,生下孩子以延續兄長血脈,因此他們提出的情形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,困難在於,如果真的有復活,這位寡婦該算是誰的妻子?這是撒督該人在遇到相信復活的人時,準備好挑戰他們的題庫之一,這道題目含有兩個難以解決的爭論,先是到底有沒有「復活」的神學命題,其次是婚姻的倫理議題,撒督該人將問題複雜化,如果有復活卻造成亂倫的現象,那麼可見復活將會帶來災難,上帝怎麼會容許這種事情發生?以此想要反證不可能有復活,他們將這棘手的難題丟給耶穌,等著耶穌在眾人面前出糗、漏氣。

其實撒督該人對於復活的疑問,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懷疑,雖然相信復活,不過卻一知半解,不曉得復活之後的樣貌,因為聖經沒有具體描繪過,得到永活生命之後是長什麼樣子,跟現在一樣嗎?需要工作嗎?復活後的身體是幾歲?會比較漂亮俊俏嗎?會戴眼鏡嗎?身上疾病還在嗎?撒督該人講求理性和邏輯,他們以自身的經驗來處理復活的問題,自然就不會相信復活,因為就常理來說,復活簡直不可思議,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,撒督該人的問題,迫使我們思考,「復活跟我們有什麼關係?」撒督該人並不覺得自己需要復活的信仰,他們的生活富裕充足,不用為生活付出努力,不用期待又新又好的世界,所以他們專注於現世的一切滿足,權力、財富和知識,他們的生活沒有艱困到需要一個將來的盼望,因此安逸於現況是最好的,強調復活只會引起危險,因為破壞現有秩序,打壞他們對於人生的想像與計畫,因為復活會顛覆原有價值觀,生死的限制、貧富的界線和狹隘的愛,而且復活是無法理解的奧秘,會被人當作神經病,復活的危險在於,將會帶來更新,過去倚重的標準將會消失;那些我們曾經爭吵、討厭過的人也會復活,由此可見,復活不會給人盼望,反倒製造惶恐,帶來困擾。


復活帶來的盼望

撒督該人挑戰耶穌,我們生活周遭也有人會質疑基督信仰,或是我們自己對於復活也充滿疑惑,從理想思維出發,復活的確難以想像,但是耶穌口中的復活,卻留給我們想像空間,祂沒有給出正確答案,為了是讓我們有機會去探索、思考復活的意義。耶穌不慌不忙地從撒督該人手中接過這燙手山芋,回應這個既複雜又困難的問題,祂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來看復活,因為我們總是以自身經驗和理性,照著我們自己膚淺的想法來解釋,耶穌給了我們一個方向,指出我們思考中的缺陷,再聽一次耶穌所說的話:這世代的人有娶有嫁,惟有配得那要來的世代和從死人中復活的人不娶也不嫁。因為他們不能再死,和天使一樣;既然是復活的人,他們就是上帝的兒子。」(v.34-36)凡是相信上帝,就是祂的兒女,知道祂的偉大和力量,不是有限的人能夠全盤理解的,也就是說,我們就如同撒督該人一樣,將上帝侷限在一個框架裡面。舊約學者布魯格曼的著作《先知式的想像》,提到一個觀念,追求富裕的經濟和要人民聽話的政治,就要創造一種宗教神學,一個被操控的上帝,一個被擄而不自由的上帝,一個不容許有異議的上帝,一個不會有「更新、改變」的上帝,因為自由的上帝會帶來對傳統的威脅和衝擊。因此他們不會擁抱復活的信仰,因為復活會帶來盼望,簡單來說,他們並沒有敬畏上帝,只是將上帝當成鞏固自己權力的偶像,注視眼前就好,現在有「快樂」和「飽足」,為什麼要去想將來的事情?

撒督該人的問題圍繞「現在」的價值,現在的享福會被將來的復活打亂。對他們來說,想像力是危險的,但是耶穌邀請我們去想像未來,要專注於神聖上帝的作為,祂滿有威嚴、能力與自由,祂不是我們可以侷限的上帝,祂比我們能夠想像的偉大還要偉大,因此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念去想像未來的上帝國,耶穌的話表明復活之後的生活模式與地上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,我們看重的血緣、婚姻而有的關係連結,但是在上帝國裡,我們彼此連結是因著信心、愛心與盼望,這也是復活使人難以忍受的原因,因為復活過後將會撕掉標籤,種族、血統、膚色;不再看富裕、貧窮、學歷、地位和身份;不再有歧視、戰爭和仇恨,對於現在擁有優勢的人來說,要與討厭的人平起平坐,非常難以接受,當然也害怕復活帶來的改變,因此在耶穌的話裡,隱約透露一則微小信息,不是所有人都能復活。

耶穌沒有說清楚復活需要什麼條件,到底怎麼「可以」?或是「不可以」?耶穌留下想像空間,會不會代表其實所有人都能經歷復活,只是要有信心和盼望,期盼上帝國來臨,因為不相信復活,既便經歷復活,仍舊是不相信,恰好印證「人在福中不知福」這句話,我們活在上帝恩典之中卻不曉得,因此這段經文檢視我們自己,是否知道「復活」的知識,卻沒有將復活的盼望存在心裡,我們當然要專注在現在的生活,不過因為擁有對將來的盼望,進而影響我們現在的眼光和決定。


在上帝眼中

耶穌特意引用摩西的故事與撒督該人對話,因為撒督該人只相信摩西五經。摩西在燃燒的荊棘裡遇見上帝,那不是他最認識上帝、信仰最好的時刻,在曠野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,每天重複的步調、沒有盼望的日子,而摩西走入曠野的原因,他是一位逃犯!他的內心無助、無能和無力,他看見燃燒的荊棘,這並不是罕見的現象,乾燥的灌木叢在熾熱高溫的沙漠裡會自動燃燒,換句話說,這是摩西時常會見到的景象,但是在日常的生活裡面,他突然遇見上帝、領受呼召,耶穌藉著摩西的故事,提醒我們每個人,上帝的呼召往往從身邊的現象開始,一個人若是對身邊的現象漠不關心,如何奢求看見上帝的恩典,更遑論想知道「復活」是什麼。摩西站在燃燒荊棘前,突然被感動,他的心像是被點燃一般,他意識到宇宙的主宰推動著歷史前進,在世界裡掌權,這是歷史裡的上帝、是眼前的上帝、是將來仍然在運行的上帝,是昔在、今在、永在的上帝。

當摩西意識到上帝的偉大,他就知道時間、死亡不會侷限上帝,祂的兒女是活著的,因為上帝早就贏過死亡。因此「復活的盼望」不見得是驚天動地或刻骨銘心的經歷,更不需要求印證,復活的盼望是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,突然我們意識到面對無奈、恐懼、不安;或是困苦、疲乏、無力的時候,仍舊相信並且感受到上帝同在。在急躁的時候,突然想到要慢下來等候;在失望、憤怒的時候,突然想到上帝的主權,知道自己活在復活的恩典當中,因為這些感受證明我們仍然活著,而耶穌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: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,而是活人的上帝,因為對他來說,人都是活的。」(v.38)我們現在還活著、有呼吸,那就代表我們是屬於上帝,即便在人看來,有一天,我們都需要面對死亡,但是在上帝眼中,我們都是活著的。在人來看,亞伯拉罕、以撒及雅各早就沒了氣息,摩西根本不需要以他們的名號來稱呼上帝,然而這是再次提醒我們,上帝不止是「我」的上帝、而是「我們」的上帝,當我們相信上帝,所有人都被連結在一起,是過去、現在和未來都在上帝眼中,成為一個肢體。


結論

我們已經在復活的應許中,這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,認真看待自己生命的意義,知道凡事皆在上帝手中,因為活人的上帝今日在我們當中,在每個平凡無奇的日子裡,我們在困難中有信心、在失望裡有盼望、在沒有愛的時候仍然勇敢去愛。願上帝幫助我們聆聽祂的聲音、在生活之中遇見上帝、願意回應上帝的邀請與召喚。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