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臉的緬甸

其實我對緬甸不熟,腦海中對它的詞彙大概僅有「翁山蘇姬」積極改革、「軍政府」的集權跋扈及頗為興盛的「佛教」國家;我的腳從未沾上緬甸的泥土,但是我太太曾經去過這裡短宣,而我的兄弟回應了上主呼召,舉家搬遷到緬甸服事;而我另一個兄弟則在這裡找到了愛情。我時常藉著他們口中描繪的景象,拼湊對於這塊土地神秘的面貌。

剛好在圖書館借了《變臉的緬甸:一個由血、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》,被要求寫點心得,只好硬著頭皮接招。不敢說讀完這本書就能真正認識緬甸,或是對於這個處在動盪中的國家有更多研究,至少我確認了緬甸的首都是「奈比多」。

要以簡單的篇幅寫出心得,說實話,是「不可能的任務」,偏偏又想趕工完成這篇文章,只好囫圇吞棗式的吸收。如今緬甸的局勢是在英國殖民時代下的產物,當初大英帝國侵略的藉口,便是末代緬族王朝裡的宮廷內鬥。大不列顛單方面輾壓對手,推翻原本的君主政體,成就這一切的幕後推手,就是日後的英國首相邱吉爾,他爸。

緬甸就此被強迫吞下維多利亞的毒藥,展開悲劇的一頁。經濟快速發展,無數淘金客夢寐來此尋找工作和發財商機。成千上萬的移民齊聚於此,有歐洲人、印度人、猶太人和中國人占據一方,林立起各種特色建築,帶來各種文化和宗教大雜燴,街頭隨處可見穆斯林、基督徒和佛教徒;教堂、廟宇與清真寺互相尊重、和平共處(書中甚至提到猶太會堂雇用穆斯林員工)。不過多元下的緬甸看似繁榮,副作用則是被壓榨的本地人、骯髒的工作環境,光鮮亮麗的陰暗處藏著疾病和貧困、種族歧視和偏見。

緬甸有著豐富天然資源,以「褐金」(緬甸柚)聞名,擁有世界最廣闊的柚木林,還出產玉石,甚至石油。有多少對於美夢的抱負,就有多少對於現實的抱怨,埋下了族群間彼此仇視的種子。除了互相看不順眼之外,多少還有反殖民抗爭下的影子。簡單來說,緬甸有些地區的多元讓不同類型的人共存,然而更多時候,非但沒有達成共融,還非常排外,就連現今發生天災,政府也會對國際援助保持懷疑。

緬甸的多元什麼都有,就是沒有「和平」,虛假的外貌壓抑著憤怒,最終導致面容猙獰。二戰期間寄望藉日本的「大東亞共榮圈」能從英國手上搶回主權;戰後終於盼到英國人放手,準備在這積弱不振的身軀試圖調養、回復元氣,步履蹣跚地走向民主之際,掌握權力的軍人發動政變,踏上「唯獨緬族」之路,形成鮮明的緬甸特色社會主義。換個角度理解就是除了緬族人以外,其他人都在槍口威脅下度日。書中如此形容:「自此與現代世界隔絕。五十餘年之後,它仍在返回現代的路上奮鬥。」(p.88)

粗暴的軍事獨裁摧毀了一切,經濟、教育,全部開倒車,貪污、賄賂、敲詐和欺騙,就是日常的一部分;「民不聊生」成為新的代名詞;繁華進步一夕淪為荒涼破敗。軍人不遺餘力推動「緬族化運動」,說穿了就是把非緬人當成次等公民,加劇與周遭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。篤信佛教的軍政府沒有「不能殺生」的慈悲憐憫之心,反倒迷戀占星、卜卦和算命。為了穩固政權而拉攏僧侶,巧立名目設立由政府任命的僧侶組成「大頭領」委員會,企圖營造政府與宗教和樂融融的假象,甚至努力做功德消除業障。「他們可能會越來越虔誠,因為他們做的壞事越來越多。」書中的評論一針見血描述殘暴的軍人骨子裡也是會害怕天譴。有趣的是,發生在2007年的「番紅花革命」,敬重僧侶的軍政府,依然手持棍棒揮向這些出家人,並且謊稱這他們是恐怖份子偽裝的「假和尚」。

可見即便有宗教觀念,依然阻擋不了人的貪念,軍政府相當於有牌照的黑道,他們的存在不是為了保家衛國,而是可以公然收取保護費,光天化日之下,做著最骯髒的勾當,壟斷了賺錢的行業,將國營企業當成自家銀行、強力介入各種商貿活動。錢,幾乎都入了軍人的口袋。礦產、林業,就算有國際制裁,還是有辦法走私到同樣惡名昭彰的鄰居中國。所以,與其說是復興緬族榮耀,不如說是透過「肅清」各城邦、部族的行動,好讓自己控制更多土地和資源,能想像得到的手段,只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書中提到政府擅長的手段,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,沒有人能完全脫身。「軍政府手中的王牌,是國家體系實際上讓人人不法,因此人人都有把柄。」(p.150)

這是個罪惡互相交織的複雜體系,英國在緬甸的經營決策也讓往後緬甸陷入血腥的泥沼,「彬龍會議」中簽訂的條約,所謂的各地自治也從未實行。克倫族、欽族、孟族、克欽族、撣族和其他不同的族裔,仍在反抗殘暴的緬甸政府,槍聲從未止息。然而反抗地區或組織並非因為抵禦邪惡而顯得正直,他們也有各自的問題,面對敵人一樣兇殘;毒品氾濫更嚴重,警察為了收取油水而淪為藥頭的保鑣,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名成癮者,貧窮也是問題,雖然當地「吃藥」不貴,但還是傾家蕩產、不惜偷竊只為了那一口能忘記煩惱的藥物。上癮、貧困,接下來就是疾病,看到現在會覺得這是毫無希望的國家,封建獨裁政權統治底下,貧困造就了特殊文化,孕育出畸形生態。

這本書在介紹緬甸確實精彩,至少讀者會對緬甸有更立體的想像與認識,而且寫得很詳細,只是我非常凌亂的文字無法呈現,只有點到為止、還只有皮毛。這本書是在2015年完成,所以這兩三年的變動無法從書裡看到,而那幾年剛好朝向民主發展,有突破性的成長、改革,有樂觀的描述,但也扎心地提到侷限,並非人人都願意投入,因為改變意味著犧牲既得利益者的經濟收入和政治地位。緬甸的改變相當脆弱,還在被掏空中,只是速度減緩而已,而且就算真的全面改革,也要面對長期停滯、洗腦和怨懟留下的考驗。也就是說,要跟複雜糾葛、干戈不息的歷史和解、變革之路遙遙無期,還有過去遺毒產生的幽靈騷擾,互信的基礎依舊薄弱。

其實還有很多篇幅,像是「翁山蘇姬」的章節,我就沒有特別著墨,礙於時間,只能跳過。留給有興趣的人找書將拼圖補完。不過,我有一點想提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,如果說許多單位對緬甸宣教有熱誠,卻沒有好好詳細看過任何一本關於緬甸的書,那種短宣只是去觀光、瀏覽和消費,搭配信仰為名的娛樂而已。最後,我很喜歡作者理查·考科特筆下所形容的緬甸:「馬賽克鑲嵌畫一般的緬甸。」我想那是種看似破碎,但是無與倫比的多樣性,造就它有不同的美,即便是它的不堪,也都是拼貼這幅畫的一部分,一個個閃著光芒的碎片。

我認為緬甸其實跟烏克蘭同樣值得關注,可惜沒有媒體曝光度。沒關係,因為我們關注的議題也是喜歡蹭新聞熱度的。但如果你花了一點時間讀完,那就繼續請我們一起再花點時間為緬甸祈禱。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