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下十二1-14、24-25 上帝的信息使人悔改

故事裡有上帝的信息

大衛密謀害死烏利亞,辦完喪事,順理成章將拔示巴接回宮中。犯罪過程無人吭聲,共犯結構(軍隊)隱藏真相。敘事揭示大衛的權勢讓人不敢有任何質疑。然而,十一章敘事最後表明,大衛所行的這事,耶和華甚不喜悅。」(撒母耳記下十一27)。大衛可能覺得高興,因為這件事瞞住所有人,將犯法之事強行變為合法,但是卻無法逃過上帝眼目。大衛被權力沖昏了腦袋,自恃有上帝賜福就能為所欲為,不會有人知道,佯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。

上帝並不容許大衛胡作非為,於是差派先知拿單去找大衛。拿單並未一開始就指出大衛的錯誤,他先是講了一個故事,一個什麼都有的有錢人,與一個生活潦倒的貧窮人。有一天,有錢人家裡有客人拜訪,為了設宴款待就強行奪走窮人手裡唯一的一隻小母羊,可惡之處是有錢人不僅沒有用錢買,而且事實上他擁有的牲畜不計其數。故事說到這,拿單沒有繼續提起其它劇情或結局,刻意留下空白。

故事不是要在最後給予答案、或是為了告訴我們某件事,然後停在一種結尾,「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…。」故事不是道德勸說,而是邀請人參與。耶穌總是說故事給予啟示。情感隨著進入故事情節起伏,對主角或是處境感同身受。故事開啟心靈,在當中發現自己。倘若拿單直接指出大衛的問題,恐怕會惱羞成怒,既聽不進去批評,也打破關係。大衛相當融入拿單所陳述的故事,他沒有意識到故事的主角就是他本人,但是他感受到窮人的悲憤無奈,也對有錢人所作感到義憤填膺,故事激發出他心中的公義和慈愛,甚至向上帝起誓,做這種事的人真該死。大衛認為這個有錢人必須賠償窮人,而且還要四倍之多。


故事引人反省

有個人曾經說過因為自己過去的罪惡,他會將自己的財產拿來償還別人四倍,而且將剩下的財產拿去救濟窮人。他就是稅吏長撒該,他本來是泯滅良心的政府官員,私收賄賂及欺壓窮人。跟故事裡的有錢人相似之處,在於他們非常「貪婪」。既不受歡迎也惹人討厭,另外共同之處是握有權勢,就算做盡壞事,大家也無可奈何,因為權勢提供保護,讓他們能躲在法律底下,結果法律反而讓弱勢更加弱勢,「有錢判生、無錢判死」,大概就是形容這種情形。有錢勢就能為非作歹;貧窮只能任由其他人宰割。

撒該的敘事,耶穌並非要人捨棄財產、不能做有錢人,重點是心中的「價值」。通常追求更有錢勢的過程,會遇到挑戰,如果沒有信仰堅持或強大信念支持,很容易被社會價值影響而改變或沈淪,做違法的事情,做了會良心不安、不做會被貼標籤,升遷、加薪都可能因此會被阻擋。有些人在掙扎當中妥協。就算沒有挑戰,也可能會有試探。越來越高漲的慾望,慢慢地受到權勢腐化心靈,想擁有更多,佔據整個心靈的只有政治和利益,建立更多人脈、掌握所有資源。貪婪會忘記鄰舍的需要,失去憐憫之心、傷害鄰舍、藐視上帝,眼裡只有剩等待被滿足的慾望。

這與近期新聞報導如出一徹,因慾望而欺負弱者,甚至不惜犯法,以為能將罪惡隱藏。「貪婪」的人聽不進上帝的話,轉頭去找難以抗拒的「瑪門」,從現代意義來說這不僅代表金錢,更是心中慾望。舊約學者布魯格曼指出「貪婪」是拜偶像的行徑。我們必須在上帝與瑪門之間做選擇,在「相信」與「焦慮」之間做決定。當大衛為故事中的不義而動怒,拿單隨即指出:「你就是那人!」(v.7)從拿單的論述發現大衛擁有的恩典夠多,卻仍舊匱乏,覬覦別人的產業。換句話說,大衛不知滿足、也沒有感謝上帝。掠奪屬於別人的一切,甚至包括生命。慾望讓人想站在制高點宰制,不信上帝豐富供應,活在匱乏的憂慮,藉由暴力使別人屈服,企圖以金錢換取快樂,貪婪的人是什麼都要,就是不需要上帝,因為他們將自己的需要置於上帝之上。


故事是上帝的武器

故事是上帝的武器,對抗人性自私、驕傲、貪婪,拆除假冒為善。拿單的故事讓大衛重重跌落,以為暗中行事妥當,結果故事讓大衛不得不承認自己所犯的罪行。聖經敘事總能瞥見人與上帝相遇的故事,在不經意當中,沒辦法預期,沒有刻意安排。撒該遇見基督,這不是行事曆上的行程,不是排定今天幾點能與耶穌見面。他原本只想湊熱鬧,爬到樹上要看清楚耶穌是何方神聖,沒想到耶穌逕自走到樹旁,抬頭對著他說:撒該,快下來!」(路加福音十九5),這句話就像拿單向大衛說:「那人就是你!」同樣震撼。上帝的話語具有力量,啟示我們從生命的寶座下來,從慾望拉扯中走出來。

每個人都有機會聽見上帝的信息來悔改,但不是每個聽見的人都願意回應。撒該聽到耶穌的話就下來,沒有因為羞愧而拒絕;大衛聽見拿單的話,沒有第一時間否認。不過上帝難道沒有對掃羅說話嗎?絕對有!只是他沒有珍惜恩典,在上帝與慾望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,聽不見上帝的話,反倒滿心憂慮,最後以暴力與死亡告終;法利賽人有敬虔的行動,但是心思放在表面的宗教生活,沒有認真看待愛鄰如己的誡命,他們有機會聽見耶穌的講論,卻沒有悔改的想法,只有對祂懷恨在心,因為耶穌的講道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,他們想要耶穌稱讚他們的行為。然而,耶穌說大家都是罪人、要悔改。上帝恩典近在眼前,卻抗拒接受,或是只接受想要的部分,堅決不承認自己是罪人。

上帝的信息不是「勸人為善」的老掉牙故事,而是扎心認罪,如果基督信仰丟棄悔改,那就是「勸人偽善」的虛假宗教。上帝的信息帶來顛覆,要求我們從需要掌聲的舞台下來、挪出心靈空間、交出掌控權,讓耶穌成為生命的主,願意以信心對抗焦慮。請記得,不是在自己或別人的憂慮中,一直說要有信心,而是在心裡有上帝的話,驅走因慾望產生的憂慮,耶穌說:「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,為身體憂慮穿甚麼。因為生命勝於飲食,身體勝於衣裳。」(路加福音十二22-23)。


故事讓我們體會恩典

拒絕承認自己有罪,因為那是丟臉的事情。但是在上帝眼中,罪只是缺乏的狀態。貪婪正是憂慮、煩惱不夠。這是缺乏對上帝的信心,沒有真正地認識上帝。上帝藉拿單之口,引導我們看見上帝恩典極其豐富,大衛卻仍然覺得自己缺乏,之後借刀殺人,更加顯出即便擁有一切,還是會活在吝嗇之中。或許可以用不同方向來詮釋,恩典太多導致不會珍惜,將恩典視為理所當然,甚至揮霍糟蹋,「這個也要、那個也要」,不願意分享。這是缺乏對恩典的理解,當然不會心存感恩。

人的危機總是從缺乏中引起,不論是什麼樣的缺乏,恩典總是彰顯在缺乏之處。雖然上帝降下災禍給大衛,卻除去他的罪,意思是大衛將會脫離缺乏,然而這份應許並不是立刻得到應驗,大衛需要重新經歷摸索恩典的過程,他與拔示巴的孩子生重病,大衛禁食祈禱,哀求上帝憐憫。經歷恩典之前是缺乏,只有深刻體會缺乏,才會明白恩典得來不易。

悔改不是讓我們活在愧疚、自責,是使我們重新得到喜樂及盼望;重新轉向上帝,投向祂的懷抱,「相信」恩典足夠,不會因為匱乏而焦慮,因為恩典不是靠著焦慮而獲得。悔改是明白自己缺乏,轉頭尋求上帝供應,悔改不是問題被揪出來,而是生命的轉化。撒該因悔改而體會到救恩,耶穌的行動表明恩典臨到,祂到罪人撒該家裡,代表撒該勢必要款待耶穌,與耶穌一同吃飯,看見耶穌拿餅、祝福、擘開和享用,撒該從基督的筵席中學會分享。

上帝的信息使人悔改,讓人體會真正的滿足,不再被焦慮綁架。悔改之所以痛苦,因為要堅決脫離過去的生命模式,原本仰賴自己,要學習放手及交託;像從睡夢裡清醒,起床的霎那間很痛苦,醒來就會發現又是新的一天,充滿盼望。罪惡代表人肯定不完美,失敗令人謙卑,明白自己需要上帝。當我們緊握雙手,就接受不了恩典,唯獨將手鬆開、將手心攤放在上帝面前,才有空間盛載恩賜。聖經裡充滿上帝的信息,這不是一本教科書,僅有神學和聖經知識而已。上帝的信息藉著故事述說,讓我們不再只關注被罪轄制的慾望上,而是邀請我們從故事中看見自己,發覺自己參與在上帝恩典裡,苦難、快樂都是故事的一部分,因著上帝參與,人生找到真正的意義。藉著談論自己與上帝的故事,使人看見上帝也在他們的生命當中,等待著他們體會恩典、回應上帝。


結論

神聖的啟示來自於普通的故事,在當中遇見上帝。因此聖經更像故事書,啟蒙我們對上帝的想像,祂以故事的面貌顯現自己,使人有機會接觸恩典,思考和行動。從靈性思考,耳朵是最重要的器官,藉著聆聽上帝話語產生信心。上帝的信息在故事中,呼籲我們到上帝面前悔改,呼召我們相信恩典充足,轉折時刻是經歷恩典的機會。如果罪惡使人瞎眼耳聾,信心讓我們看見及聽見上帝的作為。悔改不是最終結果;是幫助我們連結到恩典,知道自己活在恩典裡,不用靠自己面對生活考驗,匱乏不用靠自己填補,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,聖經充滿這樣的故事,我們的生活也充滿這樣的故事。願我們在故事中與上帝相遇。


公禱

上主,求祢垂聽我們的祈求,願祢憐憫在花蓮地震中受苦的人們,願祢接納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靈魂,願祢安慰正在艱難中度日的人們,有許多人失去家園、財產,一無所有,願祢扶持,藉著祢的恩典鼓勵所有的人,面對困難能有堅強的心,因為祢應許與我們同在。在國際社會當中,我們看見許多衝突,許多人活在懼怕當中,每當我們看見新聞,內心充滿不安,願祢賜給我們良善和喜樂,在黑暗裡,能夠使人看見光明的福音,願祢盼望之光,照射進我們每個人的內心,使我們的憂慮、煩惱都交託在祢手中,我們的健康、工作和信仰都有祢的看顧和保守,使我們每日跟隨祢腳步,活出基督的模樣,每日都在祢聖靈的引導中,照祢的吩咐行事,願祢賜福給我們,讓我們不再匱乏,因祢而得滿足。祈禱奉耶穌基督之名。阿們。



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