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

加爾文在其系統性的著作《基督教要義》第九卷中的第IX章裡有一句話:「整個會議受基督真道以及聖靈統治,基督才是會議的主席。」


他根據馬太福音十八章,只要有兩、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,就有基督同在。因此,在教會中的會議,所有議員都是奉主名前來召開會議,共同商討有關教會的事務,彰顯基督的主權。


台灣長老會的神學、體制或規範,都有加爾文的影子。因此,在議會的神學詮釋上,開會被視為一場禮拜,在當中尋求上主旨意。最重要的是「上帝的話」展現在會議裡面。


剛結束長老教會舉辦69屆通常議會,一年一度的盛會,牧長們從台灣四面八方聚集,研議整年度的事工計畫及執行。


這次我們夫婦都必須與會,只能帶著兩位少爺一同前往。第一天尚能感受友善接納,雖然也是有異樣眼光投來,小孩至少能在會場內,與我們坐在一起。他們努力寫評量和玩平板、我們則致力不讓他們干擾會議進行。平安落幕。


沒想到,第二天,議長便宣布小孩不得在議場內。當下的我既錯愕又憤怒,內心百感交集又充滿疑問。


培理及許多總會同工都是我的朋友,依照我對他們的認識,都是認真、負責且敬虔實踐信仰的人。我能體諒他們的辛勞,特別是站在議長的位子上,有些決策並不是個人意志的展現,而是尊重會議的決定,畢竟議長只是主持會議,不得已還是要宣達會議共識,我們可以支持、願意接受,因為他們所做的並沒有錯,符合議事精神。


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,不是為了針對、詆毀或製造對立,只是提出自己在這件事上的反思。


如果「議會如同禮拜」,那麼我們是否會接納所有人前來參與呢?地方性教會的會員和會,一樣歡迎非會員的弟兄姊妹列席。當我們在苦惱教會困境,想要藉著發展更多有趣的事工,吸引人來到教會。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只要實踐基督友善、接納及包容的精神,就能使人遇見基督?


教會很容易將人二元化,分為「圈內人」和「圈外人」。圈內人就比較屬靈和敬虔,但是聖經裡上主也通過圈外人完成自己的計畫,甚至有時候,外邦人比以色列人更敬畏上主、相信上主。


雖然這麼說有些政治不正確,我認為風靡台灣的「媽祖遶境」,反而讓人看見類似於基督的接納,因為所有人都能來,沒有限制和條件。


開會以及禮拜,都需要秩序;在福音書裡門徒也為了維護現場秩序,出聲喝止小孩來到耶穌面前。


然而,耶穌是這麼告訴我們的: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,不要阻止他們,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。」(馬太福音十九14)。或許,在耶穌眼裡,秩序並不是最重要的。


當然,會議絕對需要規範和準則。小孩的出現會帶來困擾,卻也是學習信仰的最佳時機。在閉會禮拜,講道題目正是「要記得耶穌基督」。我們真的記得嗎?還是做做樣子?喊喊口號?


如果總是「口號巨人、行動侏儒」,那的確是挺諷刺的,反映某些關注的議題大概也只淪為宣傳標語而已。當我們都不接納小孩了,遑論青年或大專!


禮拜不應該設立門檻,不論是語言、年紀或性別,如果十字架上的耶穌展現的是擁抱,那麼面對異類,更要敞開雙手。因為,在基督流出鮮血之前,我們同樣被禁錮在恩典之外。


倒是轉念一想,有可能那些反對的同工是出於善意,在如此神聖的議場,如果議員講著不堪入耳的言論,會玷污小孩純潔的心靈吧。用心良苦。


我沒有要抹煞總會同工的努力,因為他們辛苦的付出,讓會議過程相當順利。不論是場地、手冊或各項行政庶務,議場內外都感受到總會同工流出真摯汗水的服侍。


謝謝台上辛苦的幹部,有條不紊地掌握會議的節奏,協調議員們的意見和建議,在各種壓力之下,將所有議案討論完畢。


沒有完美的會議,只有盼望耶穌基督掌權,讓所有決策不是出於人的好意,而是合於上主的心意。


最後,感謝每位在議場外陪伴小孩的總會同工們。陪小孩絕對比開會辛苦,相較之下,開會還比較輕鬆;推展事工很簡單,但是蹲下來與小孩講話,可能比討論議案還困難。


講個跟本文完全沒有相關的結論,四天裡吃了三次藏壽司,車馬費都被小孩吃光了。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