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下十三(1-18)19-39 家裡有本難念的經

前言

有一句俗語說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形容每個家庭都有一道坎,難以跨過的難題。最近在看《夜巡老師》,當中有一句話打動我:「因為現在幸福有太多種,反而變得很難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。」現在環境不斷地洗腦某些模式才叫幸福,但是卻不懂幸福的意義,我們需要上帝的話指引我們走向幸福的道路。


每個人都有家庭責任

大衛是成功的君王,卻不是盡職的父親,他膝下有許多兒女,卻沒有彼此相愛,反倒各個心懷鬼胎。若是照敘事推敲,大衛明顯最愛的兒子是所羅門,其他不受寵愛的兒女只好獲取權力,好讓自己有安全感,或是從其他地方汲取未得滿足的父愛。大衛長子是暗嫩,從出生就注定是王位繼承人,他無法自拔地戀慕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她瑪,兄妹結婚是不被允許和祝福,因此只能獨自整日單相思到像是生病般憔悴(愛到卡慘死)。有其父必有其子,暗嫩做了跟父親一樣的事情,性慾高漲又握有權力,會做出狂妄的事,差別在於大衛做壞事時,完全不用掩飾,而暗嫩還需要想藉口。不過暗嫩有過之而無不及,他的情慾已經到喪心病狂的地步,竟想佔有自己的妹妹。

幫暗嫩出餿主意的人叫做約拿達,不是一般官員和僕人。他是大衛兄長的兒子,是暗嫩的堂兄弟。敘事形容此人極其狡猾,一般人會澆熄噁心的慾望,分析利弊、好言勸阻,或說些安慰的話,使其不再妄想。但是約拿達卻極力慫恿、洗腦暗嫩,身為王子不能這般軟弱,「你是王位繼承人,代表以後所有的東西盡歸你手,想要什麼,一定要想辦法得手。」約拿達出謀劃策為暗嫩設計好亂倫的戲碼。此時王室家族的勾心鬥角、爾虞我詐,全都一覽無遺。

暗嫩得逞之後,家庭瞬間變調瓦解,每個人在這件事上都有責任、都是共犯。約拿達獻計、大衛同意暗嫩請求、暗嫩玷污她瑪。有一個轉折,暗嫩立刻從愛慕轉變厭惡她瑪,還將受害者趕出去,這種病態且惡質的做法,如同《當權力背叛人民》提到,「受害者成了人證,提醒加害者所犯的罪行。」罪惡感變為仇恨。照理說,暗嫩要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,但是他不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,還依舊逍遙法外。敘事形容大衛的反應是非常憤怒。不過也僅止於此,沒有主持公道,也沒有責備及懲罰。每個人的決定都為這個家庭埋下怨恨的種子,造成日後手足之間鬩牆的人倫悲劇。


停滯不前及掙扎的人生

聖經從未營造信上帝就能擁有美滿的家庭,創世記多的是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,該隱眼紅亞伯獻的祭蒙上帝喜悅,於是動手殺死弟弟;雅各和以掃為爭奪名分撕破臉;約瑟跟兄長也有嫌隙,因為父親比較偏愛約瑟。血緣沒有讓關係更緊密,反倒時常出現紛爭。這些聖經人物家裡,跟我們的家庭一樣有本難念的經。每個家庭有各自的難題,可能是緊張的夫妻關係,可能是缺席的父母親,事業有成卻忽略兒女心情。或是煩惱家人健康、長期的照護讓身心疲累、無法動彈。或是掛念小孩的信仰、教育,人際關係和工作;要不然就是各種(金錢、感情)糾紛,選擇不再聯絡、打死不相往來。家庭的功能,應該是避風港,卻變成傷害我們最深的地方。

我們背負許多重擔,想起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,耶穌的吩咐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,我要使你們得安息。」我們試著找耶穌卸下重擔,卻依然感受不到安息。這次參與總會開會禮拜,由青年設計程序,序樂《擱淺的人》,內容的大意敘述人生痛苦已經麻痺,沒關係,反正就這樣,不會變好,習慣病態的關係,就算不喜歡又如何?反正人生沒有任何希望,就這樣過剩下的人生吧!

歌詞呈現停滯不前及掙扎的人生觀,在面對家庭的困難也是如此,像在黑夜中那般孤單、害怕。《家庭會傷人》突顯今日世界困境:「心靈被扼殺是今日世界最基本的問題,也是家庭的危機。」我們從聖經及自己的環境發現家庭是相當脆弱,若是我們否認跟逃避,無法溝通,最後只會產生暴力、引發嫉妒和憎恨,問題永遠不會遇見轉變的曙光。


避而不談只會癱瘓

聖經拒絕簡化人類的困境,開誠佈公家庭的複雜問題。敘事刻意將愛與恨放在一起,畸形的「愛」作爲導火線,引發衝突。暗嫩不顧一切想得到她瑪,肉體被滿足之後,也義無反顧拋棄她瑪,只剩下恨而已。敘事雖然並未說明,但是我們可以想像當她瑪跟哥哥押沙龍看到父親無所作為,心中滋生怨恨。押沙龍護妹心切,表面上什麼話都不說,實際上密謀除去暗嫩。大衛家裡遭逢巨變,應驗拿單先前的預言:「現在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。」(撒母耳記下十二10)。約拿達還在大衛旁邊假惺惺地說,「王啊!請放心,只有暗嫩一人死掉而已,其他人都很安全。沒辦法,當暗嫩玷污她瑪,押沙龍就決定這樣做!」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凈,忘記自己是造成整起事件的元兇之一,還要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、不要難過。

敘事為我們揭露沒有人是無辜的,就算自以為正直,家庭問題要一同承擔,而且當有些事石沈大海,永遠不會有和解。她瑪躲進押沙龍家裡,就不再出現過,那是家族羞愧的記號,只要看不到記號就能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。就算如此,心中疙瘩只是暫時壓抑,內心沒有得到真正平安。敘事提到大衛天天以淚洗面,不再是完整家庭,卻突然有個轉變,大衛不再憂傷,而且得到安慰。敘事沒有提及這件事如何發生,值得注意的是大衛的哀傷、沒有收起眼淚,當作事情沒有發生過。他是不斷哭泣、沒有沈默,希伯來文裡,「沈默」與「癱瘓」是同一個字根。也就是說,如果家裡問題避而不談,就像癱瘓一樣。

大衛的家庭問題其實沒有真正獲得解決,那些困難還是存在。但是他沒有選擇沈默,而是正視痛苦,反而使他得安慰,有勇氣面對過去的傷害和期待未來的決心。愛讓人凝聚、也使人疏離,因為覺得自己不被愛會感受被排擠、冷漠,甚至拋棄。當我們用心傾聽敘事會產生共鳴,感同身受,同樣有家庭問題待解決、也有痛苦需要排解。敘事喚醒已然麻木的心靈,渴望上帝的帶領、醫治和盼望。《夜巡老師》的水谷修老師陪伴家庭失能的問題學生。某次陪伴有自殘傾向的女孩,透過痛才能確認自己活著,原因是有會霸凌她的親姊姊,老師非常憤怒跑去他們家要理論,發現是姊姊因醜陋而自卑,父母要求妹妹忍耐,結果妹妹揹負全家的痛苦,其實大家都很痛苦,只是不知道如何面對,老師帶著他們接受事實,開導姊姊不要讓長相去決定人生。最後姊姊知道是自己自卑,靠著欺負妹妹洩恨,讓自己感覺活著。他們都沒有錯,只是不知如何解決內心不安,但是當彼此互相了解,改變就會發生。愛絕對不是簡單三個字,「我愛你」而已,最重要的三個字是「我願意」,願意調整自己的生命、願意等候、願意照上帝心意對待家人,過程中可能會跌倒,仍願學習和嘗試,願意選擇握手言好。


到耶穌面前得享安息

大衛沒有馬上得到安慰,是等待一段時間才經歷安慰。等候本身即是祈禱。我們希望困境立刻有所轉變,就像耶穌說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,我要使你們得安息。」(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),但是如何到耶穌那裡?如何卸下重擔?安息又是什麼意思?其實想了很久,我一直認為安息是指身心放鬆愉快;想像是到耶穌那裡,就不會有勞苦重擔。

仔細看耶穌的應許,根本沒有提及勞苦重擔會被卸下,意即問題或許不會改善,而安息是在耶穌裡會有喘息的空間,因此不是指能持續不斷地獲取快樂,如果一直都是快樂的,那就感受不到快樂,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覺得自己都沒有問題,怎麼會需要耶穌?我們就是在絕望中需要盼望、恐懼時需要平安、悲傷中需要安慰。有些問題是我們無法言說,只能嘆氣,但是沈默下去只會癱瘓。因此到耶穌那裡,便是藉著祈禱,將遇到的困難交給耶穌,在耶穌裡面汲取力量,短暫經過休息,爾後繼續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。安息不是立即性的體驗,是循序漸進的過程,不是我們所想的時間,而是上帝安排的時間。安息是自由的狀態,無法建立在仇恨之上,也不受問題綁住,是讓自己活在上帝恩典之中。

敘事中沒有上帝顯現及啟示,反而邀請我們對神聖臨在敞開心胸,祂在生活微小之處揭示自己,讓我們發現祂的恩典,有新的眼光面對過去的傷害,不會沈溺於憤怒和傷痛裡,相信上帝賜給我們嶄新的盼望和未來。回顧過去不是記恨,而是防止歷史重演,仇恨無法帶來拯救與改變。安息是讓我們有機會思索、尋找愛的價值和意義。


結論

每個家裡都有本難念的經,無法靠自己改變,讓我們清楚明白絕對沒有毫無問題的家庭,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,然而痛苦會是我們共通的語言,我們可能無法改變現在的困境,不過敘事使我們了解,在當中能倚靠的只有上帝。開會禮拜殿樂的歌曲是《光》,歌詞大意是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,過沒多久會看見光,雖然有害怕,但是一起找答案。請你相信!不會被拋棄。這首歌不是福音歌曲,卻也能體會信仰,請求祂賜給我們力量,在看似無法改變的地方看見盼望,在受傷之處獲得痊癒、在黑暗之地看見光明。


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