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弗所書一3-14 豐富的恩典

前言

準備講章的過程中,其實看不太懂保羅的意思,所以有可能等下,你們也聽不懂我在講什麼。我們只能祈求上帝憐憫,願聖靈幫助我們理解、明白上帝的話。


在基督裡

保羅傳福音的過程,沒有因著服侍上帝而一帆風順,反倒常遭人拒絕和嘲笑。保羅提筆寫下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件,此時的他可不是在舒適的旅館或住家,而是在監獄裡。以弗所書也被稱為是「監獄書信」。坐牢期間還能寫信鼓勵、勸勉教會的弟兄姊妹,保羅真是異於常人,一般人想的,可能是如何脫離牢獄生活。然而,保羅心中掛念的,是信徒在信仰中是否堅定仰望主。背後有著強力的「呼召」;基督就是保羅堅持不懈的動力。

以弗所教會面對的處境,不是來自猶太教傳統律法的張力,而是社會普遍的文化價值,與基督信仰的衝擊;不論是政治、宗教、哲學或是對於經濟的看法,社會與教會之間始終有一股無形的對抗。光是保羅時常論述的信心,就與人性的觀點,持相反立場;因為信心而得到赦免,與想要靠自己的手努力獲得憐憫,這是恩典與律法之間的差別,得到救恩不再仰賴人自身做的好事(嚴守律法、不要犯錯),這是我們在想的恩典;然而保羅說的恩典是仰賴基督的犧牲救贖。因此保羅非常強調「在基督裡」或是「藉著基督」的神學概念,沒有一件事是人的主動,都是被動回應上帝,我們是在基督裡被揀選,藉著基督在上帝面前成為聖潔。

保羅在以弗所書開頭,論述基礎的信仰精神,從現代角度來看,像是洗禮前要上的基要真理班,不過,沒有特別提到人的罪惡和墮落。當中闡述的,並非冰冷、無聊的知識而已,保羅目光所見,是充滿熱情、力量的恩典,他呼籲且拉起我們的手,邀請在基督裡有忠心的信徒,一同因著恩典來讚美:「使他榮耀的恩典得到稱讚;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白白賜給我們的。」(v.6)


恩典不能霸佔獨享

上帝的恩典讓保羅忘記自己的困境,轉頭鼓舞處在低谷的弟兄姊妹。保羅自己的生活也並不輕鬆,他的手頭並不寬裕、沒有穩定收入,但是他相信上帝供應。雖然羅馬公民的身份,讓他在牢獄中享有些許自由的待遇,但是保羅確實不斷受到指控、攻擊,時常因為別人誣告而受鞭打,還要面對冷嘲熱諷,經常需要為自己使徒的身份辯護,要對自己的猶太同胞解釋基督的福音,在教會裡辯論律法及恩典,在外邦城市論述哲學與信仰的區別。他要承受的是心靈的煎熬,既要扛下別人的誤解,也要忍受孤單。不過,最令他放不下心、擔憂的是教會裡信徒的靈命。

他不斷強調恩典是上帝的作為,而上帝的旨意是藉著基督彰顯真理。對保羅而言,基督的十字架事件,便是恩典,帶來救贖及赦免。我們會發現保羅在談恩典,未曾提起生活物質的改善、困難會被克服,不是一種向上爬升。簡單來說,恩典不能累積計算。但是,人性總想以更多財富、土地,證明這才是「恩典」,或是凡事順利、讀書第一名、謀求更好的職位,展露頭角,步步高升。總之,就要有顯赫的成績、光芒;看得到的,那才稱得上「應許」。

重點不在外在恩賜,而在於人性的貪婪,《教堂經濟學》這本書裡,社會學者以經濟學角度解析教會發展歷史,有句話頗有意思:「清貧的修道院富裕之後,諸方惡魔就悄悄地圍了上來。」。並非不能追求物質上的恩典,只是必須要小心,因為它就像磁鐵般,吸來財富、飽足,同時也引來權力鬥爭,而且時常沒有與上帝有正確的關係,沒有因著基督的救贖進入父子關係,倒是比較像偶像崇拜般的利益交換(有拜有保佑),嚮往「立碑」(想被人紀念)的信仰,慾望會扭曲恩典的本質。

耶穌遇見的第三個試探,就是榮華富貴,是人性難以敵擋的誘惑,當我們誤以為恩典指的是興旺、復興,可能不自覺就向魔鬼下拜。教會的沈淪在於掌握太多權勢和金錢,歷史學家詹金斯指出:「基督教在貧苦、受到逼迫的地區,福音相當興盛;但是,在富裕、安全及舒適的國家,教勢就日漸萎靡。」


恩典是確認關係

天主教有則古老流傳的小故事,在某天,教皇英諾森四世,與神學家阿奎那,一同參訪金碧輝煌的梵蒂岡教堂,教皇提到使徒行傳的故事,美門前乞討的瘸子,驕傲地說:「教會如今不用再像彼得當年那樣,只能說:金銀我都沒有。」(使徒行傳三6),而阿奎那則答道:「沒錯,不過教會也無法再像彼得當年那樣,有權柄和力量,能說出: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,叫你起來行走!」(使徒行傳三6)。

保羅就是要回應,教會如何面對世俗文化倡導的價值,教會以及基督徒要學會辨認自己的焦慮是什麼,因為焦慮造成懼怕,擔心自己是否跟別人不一樣?這種焦慮就使我們想要跟別人一樣,才有安全感。跟別人一樣代表什麼意思?就是當世俗價值認為,要不斷拿取,才有力量;教會也跟著宣信,要累積恩典,證明上帝有力量。然而,保羅的意思是,教會不用證明什麼,且要懂得分享恩典,才會有力量。教會不是要得到更多麵包,然後宣稱自己有能力分享麵包,而是告訴大家哪裡有麵包可吃,邀請大家一起到基督的裡面。因此保羅耗盡全力論述的恩典,是往下的,是近乎捨棄自我的恩典,描述上帝主動從天上施予恩惠,基督的道成人身,象徵恩典居住在我們當中。

耶穌多次藉著信仰中的行動,五餅二魚、設立聖餐,告訴教會中的弟兄姊妹,分享食物(恩典),是教會理解經濟的方式。教會的危機通常不是缺乏,而是「遇溺」(多到滿出來),太多了!反而變得吝嗇;慷慨是不會抓取的信仰實踐,其動力是來自於信靠。保羅表達「向下式」的恩典,正是讓我們捨棄自我,因為進到基督的裡面,代表要從世界的裡面走出來,當中就要拒絕成功的慾望或思維,因為世界的力量相當迷人,世界呼籲的仇恨,或許也是一種力量,破壞性、毀滅性都極強,甚至令人感到愉悅;然而進到基督裡面,可能會什麼都沒有,並且也要終止迷戀世界的權力,甚至要將仇敵變為鄰舍。保羅說的恩典,不是長命百歲、功成名就,他說的是「屬靈的福氣」(v.3),有別於地上的福氣,那始終圍繞在一件事上,因著基督而成為上帝的兒女。恩典是讓上帝掌控我們,不是我們去操控上帝;保羅體會恩典,不在於員工心態的物質享受、名利雙收,因為有認真努力賺錢,所以這一切就該理所當然,將恩典看作工資、功勞,就是奴隸。在基督裡的恩典,使我們「得了基業」(v.11),是我們與上帝之間,確認了父子(女)關係。


豐富的恩典

保羅對福音事工的火熱,在現代某些教會的詮釋下,是強硬、不知變通的壓迫者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保羅的思想裡,壓迫是現實中的謊言,讓我們活在奴役裡。復活的基督帶來平等、彼此同工。保羅是反壓迫的信仰實踐者,因此可以理解他不是反對律法,而是反對律法帶來的迫害。在保羅的理解之下,知識可能也是一種奴役,用信仰語言(聖經知識、原文解經),壓迫沒有信心(仰)的人,肯定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。因此他才會再三提起恩典的重要性,恩典解放壓迫,不是我們多有力量、權柄和才能,恩典是在我們軟弱、無能為力時才顯露出來,也就是說,我們有能力處理一切的時候,那叫「我的能力」,反而忽視了恩典。

最近閱讀《聖保羅:普世主義的基礎》,對於保羅有不同的認識,書中提到一句話相當美麗、具有力量:「保羅在傳道中根本沒有提到地獄,而他傳道的典型風格就是不訴諸恐懼而始終訴諸勇氣。」,他沒有用勒索、強迫或威脅的方式,要人信耶穌。他保持一貫的信仰實踐,引導我們將視線對焦在上帝。他更多宣講的是恩典,而不是束縛,他更愛誇口自己軟弱,顯明上帝的恩典與能力(哥林多後書十二9-10)。保羅自身體會受苦當中經歷恩典,明白上帝的美善,上帝的拯救,不完全等於擔憂的事物有轉變的曙光,而是我們有新的眼光理解目前遇到的挑戰,賦予全新的意義。

在拯救的思維裡,我們體會自己擁有豐富的恩典,生活裡仍有許多挑戰,戰爭、飢荒、困苦、艱難和迫害,無數人仍未找到信仰,許多地方公義未能實踐,邪惡仍在掌權;同時,軟弱之中有上帝同在;邪惡與光明交織,形成祈禱的手,邀請我們繼續禱告,「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」(v.10),不僅指向聖餐的合一,也是祈禱的團契,繼續等候仰望,培養信心,那就是保羅口中「聖靈的印記」;有信心的人會明白恩典無處不在。重要的,不是生活品質提升,而是生命經歷淬煉後的更新。《耶穌如何改變世界》提到:「聖人不是因為成天追逐名利,才有價值;聖人有價值,乃是因為領受恩典。聖人認為人的價值,並非自我實現,而是捨己之愛。聖人不求榮耀,而是將榮耀歸給上帝。聖人不獨斷獨行,而是順服於美善之主。聖人不畏艱辛,而是樂於事奉。」


結論

在保羅眼中,恩典是豐富的,有上帝看顧保守,醫治安慰。因為我們已經在基督裡面,不是說煩惱消失、不會遇見試探。現實是每天都有令人失望、害怕及誘惑的事情發生,然而我們在基督裡,因有豐富的恩典,可以有所不同;在害怕時選擇勇敢、遇到試探時選擇上帝教導、孤單時記起同在應許、軟弱時體會上帝扶持、沒有盼望時記得聖靈為我們祈禱,憂傷時選擇以喜樂治癒困苦,焦慮時選擇相信上帝的供應足夠。恩典就是這樣,如果你不是正在相信,那麼就是還正在相信的路上(等待)。願我們同在基督裡面享有豐沛的恩典。



台東新港海邊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