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篇四十二篇 我的心欣慕上帝

前言

牧師覺得「基督徒」真的很奇怪,觀念、思想總是和世界格格不入。為什麼我會有這種體悟?上禮拜開車出去辦事情,在路上被車撞。一般而言,車禍現場會看到車主火爆對罵,或是看車身損害程度,關注賠償問題,結果牧師下車只有關心對方,接著請對方報警,這是對雙方的保障,否則就是肇事逃逸,然後去警察局做筆錄,最後也沒有要對方賠償。當然因為真的沒什麼事,沒有受傷、車身也只有輕微地擦撞導致掉漆。只是我突然想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,但是我們永遠都可以在一件不好的事情當中,有不同的選擇,以良善去面對痛苦,以上帝賜給我們的盼望去處理問題,詩人告訴我們要欣慕上帝,當我們仰望上帝,我們將會有新的眼光,願上帝幫助我們今天從祂的話語裡得到力量。


上帝在哪裡?

當人類遇到苦難時,相信所有人都會從心底發出一個疑問,「上帝在哪裡?」因為只要是人類,都絕對會遇到痛苦的時刻。即便擁有信仰也無法阻止苦難發生,我們找不到任何能夠解決困難的方法。詩人同樣沒有找到答案,他的詩隱藏著對上帝的吶喊,透露出在盼望裡面,其實有著不信、哀痛和憤怒。可是即便如此,詩人仍然堅定地告訴我們,他的心迫切欣慕上帝,就像一頭鹿需要喝到溪水一樣,因為生物需要補充水分才能延續生命,「水」是重要的元素,因此在聖經裡面,時常將人類的問題隱喻成口渴。約翰福音第四章,有一位撒馬利亞婦人在大熱天中午去井邊打水,不選涼爽的清晨或黃昏,她身邊也沒有別人,如果有人一起去至少還能作伴聊天,這就代表她的口渴、她的問題,不想要被別人知道,耶穌與婦人的對話也從「水」開始,婦人想喝到永遠不再渴的水,想要生命的問題、困難能夠解決,耶穌說:誰喝我所賜的水,就永遠不渴。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,直湧到永生。」(約翰福音四14)耶穌使婦人的口渴得到滋潤,婦人的生命得到滿足與喜樂,不過我們會注意到,婦人的問題其實沒有獲得解決。

詩人似乎也是如此,他知道盼望在於上帝,他的心也渴想上帝,但是他遲遲未等到上帝幫助,我們不清楚詩人面對什麼樣的難題和處境,但是絕對能夠感受到,詩人一直圍繞在一個主題,「上帝在哪裡?」詩人沒有說出自己的處境,表示他遇到的困難或許就是我們的煩惱,難以負荷的重擔,各種壓力讓我們水深火熱、痛不欲生,健康、疫情、經濟、關係,我們能想得到的任何困擾,目前通通都無解。而詩人形容這些事情就像是敵人一樣,那些訕笑、辱罵不見得是敵人親口說出來的話,也可能是詩人想像敵人的攻擊,因為敵人可能是具體的人,但也有可能是某一件事情、某一種環境。詩人認為只要有上帝出手就能脫離危險,但是他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。所以這是一首「哀歌」,詩人將自己的悲哀、痛苦宣洩出來,他形容自己晝夜以眼淚為食,這幅畫面實在很強烈,痛到無法食不下咽,終日以淚洗面,就像在喝淚水一樣,詩人的經驗或許我們都有體會過,「你的上帝在哪裡?」詩人的問句讓我們扎心,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走過這段路、我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。


我們的祈禱沒有實現

在這首哀歌裡面充滿情緒的抒發,痛苦需要一個窗口,因此有人會不停怨嘆自己的生活、嫌東嫌西、埋怨別人或責備自己,甚至一點小事就要表達憤怒,這些都是內在累積的情緒爆發,代表一個人內心隱藏了許多痛苦、傷口,但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解決和醫治,一個受傷的人會去傷害別人,我們看到最近許多新聞事件都是因為情緒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,因此抱怨不會讓人成長和進步,甚至會使人受到傷害。在痛苦當下當然能夠容讓情緒去說出來,詩人將自己的悲痛、憤怒和不滿,用詩歌、用文字表達,詩人控告上帝:你為何忘記我呢?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?」(v.9)詩人說出「敵人」對他的折磨、凌辱已經讓他支撐不下去,「我的敵人辱罵我,好像敲碎我的骨頭。」(v.10)詩人其實也是表達對上帝的憤怒,對現況的無奈,既傷心又沮喪。而且詩人也表達一件事,過去有多少光榮,如今就有多少悲慘,一直懷念過去享有的恩惠,卻沒有讓自己持續看見恩典。

如果一直停留在自怨自艾,不停操煩、抱怨及憤怒,事情也不會有所改變,不如學習將時間留給上帝,不過將時間留給上帝,其實困擾我們的事情也不見得會有轉變,現在教會吹捧「成功」經驗,信上帝能夠帶來財務翻轉、關係改善,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,非常強調信仰上帝的「靈驗」,為了吸引人來教會,當我們翻開基督教的報章雜誌,幾乎都在高談成功的見證,我們很少看見失敗的經驗,難道沒有失敗的見證嗎?有!其實很多,像是詩人就沒有見證他的困難得到改變;德雷莎修女服事印度最窮苦的人,她希望上帝改變整個環境,但是實況很難改變,她曾感到絕望;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裡面,說到自己三次祈求上帝移去他身上的刺,結果那根刺依然存在;馬太福音廿六章,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也曾向上帝禱告,如果上帝容許,是否可以不用喝這苦杯?結果耶穌被釘在十字架,死前還受到許多酷刑折磨。上帝絕對有垂聽每個人真摯的祈禱,但是祂沒有應許我們會照所祈求的實現,這樣的上帝還值得我們去愛、去相信嗎?


在困苦中堅定仰望上帝

雖然德雷莎修女的禱告沒有實現,甚至她曾懷疑過上帝是否存在,但是她對上帝仍持守信心,她的行動感動世界上許多人願意成為志工,在印度垂死之家服務,窮人環境仍舊髒亂,不過現在至少不是被丟棄在路邊等死,而是體面尊嚴地迎接死亡;保羅的刺雖然沒有被挪去,但是他在禱告中聽見了上帝的聲音:「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十二7)因此保羅的軟弱使他更加堅強、喜樂,因為每次想到自己的無能,就知道上帝的能力同時也在他身上;而耶穌雖然希望能夠不用喝苦杯,但是在最後祂的禱告裡,不是照自己的意思,而是願意照上帝的意思成就,耶穌的祈禱沒有改變自己遇到的困境,但上帝卻透過耶穌帶來了拯救。

這首詩篇的作者,他的祈禱同樣沒有功效,至少我們目前沒有看到他的困境有任何好轉,反而我們從這首「哀歌」當中體會充滿拉扯、矛盾的心境,有對生活的埋怨、也有對上帝的盼望,詩人質問自己的內心,其實也是在質疑上帝,可是我們也可以發現這首詩篇,是詩人自己與自己在對話,「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裏面煩躁?」(v.11)詩人對自己說話,這種情形一點都不奇怪,這是靈修必經道路,靈修通常會有很多掙扎、爭執的過程,聖十架約翰形容一位祈禱的人會像一塊木頭,當聖靈之火觸碰時,起火燃燒的反應是驚恐、痛苦,焚燒過程中的水分會蒸發,燒去自我的膨脹,而木頭燒盡之後,就剩乾枯、烏黑、醜陋和難聞的焦味,木頭裡的裂縫、瑕疵一覽無遺,只有在痛苦時才會正視自己裡面幽暗、空洞的部分,明白自我感覺良好只是虛假的幻象,聖靈帶來改變,不是讓環境、狀況都好轉,問題也都迎刃而解,是我們在掙扎之中被轉化,最後我們會發現,真理使人自由。

我們遇見上帝,通常不在充滿歡樂的狀態,而是在痛苦、難過、悲哀,甚至是為了罪憂傷痛悔的時刻。這絕對不是說只有在痛苦時才能遇見上帝,所以我們通通都要去受苦,這樣的信仰會失去喜樂,應該是說,有時候人生太過順遂、一帆風順,很有可能會讓我們忘記上帝、離開上帝。聖靈帶來的改變,是轉化我們在痛苦裡面,不再以負面的思考、眼光看待問題、看待自己,在聖靈感動之下,被轉化的人在痛苦裡面仍然可以感謝上帝的恩典、感謝上帝的安排並且仰望上帝。


欣慕上帝得以飽足

「上帝在哪裡?」會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答案的問題,也是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問題,但是福音就在我們的痛苦中展現盼望。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即將斷氣,祂也同樣仰天長嘯:「我的上帝!我的上帝!為甚麼離棄我?」(馬太福音廿七46)現實當中的我們會遇到不公義的事情和人,像是最近基督教的機構時常上新聞,而且都是負面的,我們知道裡面不再談信仰,而是談權力鬥爭,這些都讓我們絕望、跌倒,就像上帝不曾在這裡。上禮拜長執訓練樸文牧師提醒我們,靈修也是幫助我們知道「上帝永遠掌權」,就像詩人有疑惑、有痛苦,但是他仍然知道是上帝在引導他的生命:「應當仰望上帝,我還要稱謝他,我當面的拯救,我的上帝。」(v.11)

上帝同在是抽象的概念,但是信心會幫助我們知道,上帝此時此刻在這裡,不僅只在禮拜堂這個空間,也包括在線上觀看禮拜的弟兄姊妹身邊,今天我們也將要領受聖餐,上帝的同在藉著「聖餐」來顯明,「聖餐」象徵上帝的同在。重點不在於我們面前的是什麼食物,而是這個食物代表著基督的身體,是讓我們不再飢餓和口渴的食物,耶穌說:「那真正敬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。」(約翰福音四23)心靈和誠實會讓我們遇見上帝,明白上帝的同在,在我們眼前的餅和杯,就是一個證明,在我們的痛苦裡面,聖餐幫助我們紀念與回想耶穌的受苦,而且藉著聖餐帶給我們在心靈上的飽足,讓我們脫離飢餓,不被飢渴所奴役,雖然痛苦、罪惡依然存在,但是我們在聖餐中會得到醫治,體會上帝的恩典不會讓我們缺乏。


結論

我們依然活在一個需要面對各種令人感到痛苦的世界,我們內心會有對上帝的懷疑、憤怒,但詩人提醒我們,仍然要保持盼望,不論如何都要對上帝有信心,就像詩人自己在絕望中仍然唱出:「白晝,耶和華必施慈愛;黑夜,我要歌頌祈禱賜我生命的上帝。」(v.8)


讓我們一同來祈禱,祈求上帝藉著聖靈給我們幫助。聖靈啊,請來到我們當中,帶著祢神聖光輝的愛,照亮我們黑暗不堪的內心,聖靈啊,請進入我們靈魂的最深處,僵硬的內心請祢打破、冷漠的內心請祢點燃、枯乏的內心請祢降下甘霖、受傷的內心請祢治癒。在我們每天的勞動中,讓我們學會休息、在我們的考驗裡,讓我們擁有力量。聖靈啊,請祢來,願祢將平安放在我們心裡,賜給我們永恆的喜樂。




初鹿教會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