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執訓練第二堂課的筆記與心得

長執訓練第二堂課談的是「如何預備一場服事?」吳樸文牧師延續第一堂課的內容,重申法規有它的功用,可是也有它的侷限,在上帝的愛裡才能彰顯法規真正的意義。法規內說到「憲法」,因為我們是活在上帝國度,定義了教會,上帝國本身就具有政治性,因為耶穌基督是生命的君王,而政治就是在告訴我們,是受哪一種權力管理?因此許多人誤會信仰不能涉及政治,但其實基督信仰本身深入談及政治,因為這決定了我們要聽從誰?不過這不是說我們可以不用去遵守國家的法律,而是提醒我們如何規範自己的信仰。


簡單舉例,長老教會的行政法就有強調會員籍,那就是每個會友在教會的「戶口名簿」,因為教會牧師、長執都是通過選舉產生,而只有這間教會的會員才有資格領選票,如果沒有規範會員,連一般人都能來教會投票,教會內的制度就會產生混亂。既然身為會友就必須要盡自己本份,因此會員大會(和會)都要通過每年財務預算的議案,如果大家都同意,那就是要在上帝面前盡自己的義務,好好努力、認真奉獻,在會議當中面向上帝,報告及回覆一年當中的事工,提醒自己經過了哪些恩典,又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好,需要上帝憐憫的部分。在教會裡面,我們是要向耶穌基督負責,因此在教會裡面,我們是一個信仰群體,不論是禮拜或是和會,都是在服事上帝,當有錯誤出現、瑕疵被挑出來,這都是好事,不是為了要將人打倒,而是講出我們的缺點、共同負責、改進,向上帝悔改。


從聖經中發展出三種制度,在光譜分類上也都有其功能和限制,天主教為首的主教制(右派),領導聽取大家意見,最後仍由領導做裁決,危險在於如果主教走向獨裁,就有整個教會腐敗的問題;另外一個天秤的會眾制(左派),全體會眾一起做決定,極端的路線就是走向蘇維埃、民粹主義,缺點在於教會執行事工沒有效率;長老會採取中間路線,又被戲稱為「貴族政治」,在教會內信仰的典範,足以被大家信任的榜樣,選出來當長老、成為一個團隊,不過美中不足的地方,是很容易走向「菁英」式治理。


長老會的全職牧師稱謂是「訓誨長老」,而一般帶職服事的長老稱謂是「治理長老」,放在教會內一起搭配服事,牧師才不會只有信仰的理想、長老才不會忘記信仰的理想。一起開會代表在聖經裡,透過耶穌基督的教導,尋求聖靈的意思。因此,長老會的「會議」其實要用禮拜的規格、態度來參與。聖靈在每個教會的帶領都不會相同、每間教會做的決定也不可能一樣,因為每間教會處境不同、地理環境、人口結構、文化組成都不一樣,但信仰之美在於,同一位上帝、同一位救主、同一位聖靈、同一本聖經,在不同地方成就多樣性的上帝國,這就是肢體的概念,在地方教會與教會之間、教會與中會、中會與中會、中會與總會,聯合起來成為身體,長老會落實聖經教導訂定法規,不管是教會或是機構、組織,都以此為規範與實踐,共同做信仰告白,我們是基督的身體,是聖而公之教會,是在基督裡展現上帝的多元豐富。


連結到「如何預備一場服事」,每場服事都要預備,這是必要的態度,如果服事成為重擔,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讓我們去省察服事為何變成重擔?因為耶穌說祂的擔子是輕省的,因此反而是讓我們能夠重新調整、更新的時候。教會每一場服事、每一個事工,都需要人來執行,管理是將事情做對,領導是決定做對的事,有時候教會常常有衝突,都是好人也是會衝突,因為管理出問題。通常是文化、世代、觀念的不同,現在的階級是「年代」,差異產生誤會、衝突,這都不會是「對錯」問題,是「文化」問題,每個年代的語言都不一樣,需要對話、翻譯才能明白、互相了解。如果聖經依舊是希伯來文、希臘文,沒有翻成中文,那我們永遠讀不懂上帝的話,因此上帝的話也需要透過文化重新詮釋,不然聖經跟我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。


我們過去理解的是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·培根(Francis Bacon)說:「知識本身就是力量。」但是後現代結構主義大師米歇爾·傅科(Michel Foucault)說:「力量才是知識。」誰有能力決定解釋知識的權力就有力量,知識是被有能力者詮釋後的產物,權力就是知識。我們身處在後現代裡,如何用上帝的話回應?我們被賦予責任和使命,不是全都更著世代換新、而是能夠創新,永遠都是會有挑戰,特別是現在面對疫情,教會被迫要學習新媒體,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實體聚會有一天竟然要暫停,我們開始學會要使用影像、要網路直播,這又是新的挑戰。可能邊看主日禮拜直播邊吃早餐邊聽講道;但也有可能因為不用在意別人眼光,不用掩飾情緒,反而更專注在敬拜上帝,更能以心靈與誠實來朝見上帝;但也有可能開著直播畫面,但卻躺在床上倒頭大睡。

因此預備一場服事,要知道我們是誰,中肯地認識和確定自己作為起頭。樸文牧師和我們分享撒母耳記下第七章,大衛面對一場服事,是要建造聖殿,他覺得一切穩定,他有很美的心意,要為上帝建造聖所,這是服事者的心意,任何人只要為了上帝服事都很美,拿單也舉手贊同,結果沒想到半夜,上帝就來敲門,因為上帝的意思不是這樣,而大衛聽見之後並不堅持自己要的服事,他反而向上帝說:「主耶和華啊,我是誰?我的家算甚麼?你竟使我到這地步呢?」(撒母耳記下七18)大衛知道上帝的介入,他也願意聽從。當我們很有能力,想為上帝服事,我們要知道自己即便很有能力,仍然要聽上帝的話,因為主權在於上帝。因此我們需要界定,什麼是人的心意?什麼又是上帝的心意,通常是上帝的旨意、意志,這代表可以選擇,一個服事者的態度是要留意,我們有美好的心意,但最後掌權的是上帝。

樸文牧師舉自己為例,很常在準備講道時認為當天講道很不滿意。我非常認同這個部分,因為每個禮拜講道都不知道在寫什麼,真的每次準備準備都是聖靈帶領,不是我們有什麼能力。我們每次預備服事都是盡心盡力,但結果交託給上帝,上帝在我們的服事中預備拿單的角色,提醒我們服事是面對上帝,不是照著我們美好的心意而已,所以每次服事如果沒人反對,可能也要注意,因此教會判斷的標準是共同尋求上帝的心意,奠基在耶穌基督的教導,順服聖靈的帶領。這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,不過每次服事都是在學習,隨時省察自己是不是照人的意思服事,教會決定服事判斷標準,不是看哪個方式最省錢、不是哪個事工如何做最有果效,不是被人情或財務左右,最重要的是上帝給教會的異象和使命,有開放的心面對變化並倚靠聖靈行事,願意接受改變、接納不同意見,甚至是批評,願意用另外的角度思考,並記得每次服事,是面對上帝,承認耶穌基督是主。

但還是要考量現實,不能空有幻想,「不能現實,但要有現實感。」要常常保持一個空間留給上帝來作工。一個好的團隊互相暸解,傾聽教會內從老到幼、每個弟兄姊妹的聲音,因為或許上帝就在當中為我們預備拿單的聲音。如果我們這個團體是讓上帝主導,就要像以賽亞書五十章4節所說:「主每天早晨喚醒,喚醒我的耳朵,使我能聽,像受教者一樣。」傳講之前需要先聆聽,因此我們可以先去想一件事,「誰是我生命裡的拿單?」接著,我們再來想,到底是誰在建造聖殿?到底是誰在預備服事?請問是上帝還是我們?當然是上帝,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器皿,所以既然是上帝預備,那我們的服事就是輕省的,不過這不是要說因為上帝預備,我們就隨便服事,大衛知道自己不能蓋聖殿,他沒有就此敷衍了事,他反而去預備下一個人的服事,因此完成一場服事不一定在於我們自己,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自己,成全別人的服事,這就是讓我們擺脫邀功、收割,功勞歸於自己的陋習,「成功不必在我。」同工的成就也是整個教會的成功,上帝才是建造者,所以最重要的是榮耀歸於上帝。這就是服事者的態度,讓觀念改變未來,讓上帝的話改變我們的觀念,讓觀念改變教會團隊,並且影響未來。

神學家巴刻(J. I. Packer )說:「一個祈禱者需要先確認自己與上帝的關係。」每次禱告與服事,就是在問我們是誰?我們的身份是因著耶穌基督成為上帝的兒女,因此服事就是一種關係,並願意照上帝的話實踐,好好預備一場服事不是照著我們的意思,而是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全。大衛的故事教導我們,不是只有在台上才叫成就,所以到底是誰蓋聖殿?所羅門?不!其實是很多人,背後有大衛、拿單、默默無名的工人、工匠付出及奉獻,因此到底一場服事是誰成就?如果我們只有看到這場服事的鎂光燈聚焦在所羅門,那我們在預備一場服事,就會想當所羅門;如果我們看到的,是上帝呼召許多人一起完成一場服事,我們會看見背後偉大的上帝,並發自內心地敬畏。服事者的態度是知道每次服事都是恩典,好與不好也是恩典,一切是上帝的主權和揀選。


太座大人的樂高版馬丁路德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