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執訓練第三堂課的筆記與心得

第三堂課要談「服事者的靈修」,前面提到預備自己的服事,但也要知道就算每次預備妥當,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情,例如機器、設備出問題,但這也教導我們一件事,不要想說每次我們都能主導一切,每次忠心地預備服事,不代表會照我們的意思呈現,因此每天的靈修就非常重要。願意中肯地看待自己是走向謙卑的道路,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現況,服事者的靈修就是調整自己與上帝的關係。


如果連結到第一堂課,靈修就是讓我們與上帝保持美好的關係,我們會心甘情願地遵守上帝的律法,因為知道上帝的話是聖殿的圍牆,是保護我們的界線,而我們知道自己不能翻牆,是要光明正大地從耶穌基督的門進出,而遵守律法僅僅是最低的要求、是最低的道德標準,如果我們只有談法條,就是最大的危機,反正「不違法」就是底線、反正只要不違法就好,但是倫理是維持一份合宜的關係,進入上帝神聖的愛裡,不會以維持標準為滿足。律法是我們信仰的啟蒙師父,但是我們已經因著信而被稱為義,是披戴基督的上帝兒女(加拉太書第三章)。我自己對於樸文牧師所講的這段話,有個人的詮釋,舉例來說,也是有許多基督徒認為「我有來禮拜就好。」、「去教會沒有遲到。」沒錯,這些都有達到信仰的要求,但僅僅是最低標準,愛就是你願意付出更多,可能不僅只是來教堂「坐」禮拜,而是參與服事,或是在生活中落實耶穌基督的教導。


在基督教文化裡被薰陶長大的基督徒,不一定有遇見上帝的經驗,他可能對基督信仰非常熟悉,宗教事務、經文法規,這些都不陌生,但是可能沒有與上帝「相遇」過。猶太人哲學家馬丁·布伯(Martin Buber)在他的著作裡,提出非常著名的思想,「我與你(I and Thou)」,相遇就是「我與你」的關係,是親密、是面對面的關係,如果是「我與他」的關係,就是第三者,如果我們與上帝的關係,是「我與祂」的關係,那代表沒有相遇、沒有親密的關係,「他」就是沒有在現場、沒有在旁邊的關係。我們與上帝的關係,不是停留「從前風聞有祢」而已,要走向「現在親眼見祢」的重生階段。


路加福音十五章「浪子回頭」的故事,小兒子有出去,才知道要回家,而大兒子一直都在家,卻離父親很遙遠。如果小兒子沒有出去流浪、受苦過,怎麼會捨得回家?父親不是不去尋找小兒子,而是人如果沒有醒悟過來,怎麼會想要回家?父親是整天在家裡等小兒子回來,才會第一時間發現小兒子正在回家的路上。上帝就如同這位父親對待我們,尊重我們的自由意志,放手讓我們去迷失,期盼我們在流浪中覺醒過來。路加福音十五章的比喻最精彩的部分,不只是小兒子流浪回家,而是那個在屋外生氣的大兒子,他要不要進家門與自己的弟弟慶祝?經文沒有給出答案,但是答案在我們身上,原來是我們的選擇。


因此我們需要靈修,每天保持與上帝之間有合宜的關係,這就需要上帝的道,我們與上帝和好,這不代表我們完美了,而是我們需要堅持在靈修的道路,羅馬書第一章到第四章就在證明人的罪,得罪上帝,沒有醒悟過來就準備面對審判、刑罰;沒有「和好」就準備面對上帝的憤怒。因此照理來說,我們應該是活在驚慌、害怕裡面,結果現在的教會只強調「上帝愛你。」卻從來沒有怕過上帝,這樣的人很難去體會上帝的愛,只有敬畏上帝才會知道當恩典臨到,是多麽震撼與感動。


小兒子出去之後,經歷了落魄、失敗,才知道原來離開父親是如此淒慘,他帶著懺悔醒悟過來,想要回家卻不敢奢望恢復父子關係,只期待在父親家裡當一名工人。結果父親二話不說,跑過去連連與他親嘴,並吩咐僕人趕快拿衣服過來,因為照猶太人的律法,不孝子是可以處以私刑、用石頭打死,所以父親張開雙手擁抱小兒子,就是在保護小兒子,要告訴所有鄰舍、所有人,「這個孩子回來了,我接納了他,請你們也接納他吧。」這段經文的背景,是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彼此議論,耶穌為何都跟罪人一起吃飯,因此耶穌才講了這個比喻。因此回到一開始的問題,為什麼我們需要靈修?因為上帝的心,大兒子看不到,假設我們有討厭的人,看他都是「那個人!」他就不再是我們的弟兄姊妹。因此每天的靈修就是讓我們保持自己成為對的人,法規是讓我們把事情做對,靈修就是讓我們做對的人,只有對的人才能做對的事。


可是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是「對的人」,所以我們需要主日禮拜,在一個禮拜暫時停下來,到上帝殿中,進入到上帝的道,來調整、修剪自己。我們每天需要靈修成為對的人,只有對的人能決定對的事;只有對的人才能將事情做的對。雖然我們從聖經到世界,會看到許多信仰的偉人、前輩、牧長、機管首長都出問題,但是我們要知道上帝還是掌權,詩篇三十七篇1節,告訴我們:「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。」這是上帝對我們的提醒,而上帝又藉著哥林多後書十三章5節,再次告訴我們:「你們總要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中生活;你們要考驗自己。除非你們經不起考驗,你們自己豈不應該知道有耶穌基督在你們裏面嗎?」省察時常跟我們的內心有關係,所以再次強調為什麼需要靈修?就是要藉著靈修省察自己的外在與內心,是不是在信仰中生活,遇到任何的困境,就算是惡人在掌權,我們是不是經得起考驗?基督仍然在我們裡面。信仰不是讓我們變成活在溫室的花朵,上帝讓我們活在麥子與稗子一起的田裡,跟隨耶穌就要覺悟自己活在敗壞的世界,當我們看見別人作惡多端,我們也回想到自己過去多麽不堪與污穢,我們想起上帝的憐憫多麼的大。


從省察自己開始學習去憐憫別人,甚至憐憫那些可惡的人,因為我們已經受上帝的呼召,我們是心靈貧窮的人,因著上帝的憐憫而成為基督的門徒、上帝國的子民,我們祈求上帝的憐憫同時,也祈求上帝憐憫那些正在罪惡中的人,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,願意跟著基督去承擔那些痛苦,甚至進一步去促進和平,我們才可能知道背十字架為義受苦是什麼、我們才會知道原來上帝掌權在我們生命中是什麼樣子。我們如果為「義」受苦,有耶穌是我們的榜樣,上帝將我們放在各種環境裡,處境要接受考驗、心境要被省察,而省察正是透過上帝的話來檢視。


靈修就是渴望在上帝面前有合宜的關係,承認自己只是有限的人,靈修的目標就是成為合上帝心意的人,生命需要被調整,成為新造的人,合上帝心意就能成就一場合上帝心意的服事。成為對的人才會好好預備一場服事,而且會將事情做的對,由此去運用法規時,才不會是以最低標準行事。靈修的態度就是將聖經當成一扇窗,讀聖經幫助我們看見上帝國在哪裡彰顯,我們是藉著聖經認識上帝,聽講道是讓我們領受上帝的啟示;將聖經當成是一面鏡,帶我們看見自己的本相,就像照妖鏡一樣,內在的邪惡、黑暗無所遁形,讓我們知道裡面有大兒子的形象,我們需要上帝憐憫,好讓我們學習祂的形象。讀聖經才能了解上帝的心意,認識上帝掌權的國度,從耶穌基督的身上就能發現,祂的掌權不是將壞人趕走、讓人看見偉大的神蹟,祂的掌權是透過服務、透過降卑為人、透過謙卑自己,上帝透過聖經在基督耶穌裡藉著聖靈啟示我們,從律法的門無法進入上帝國,只有透過恩典才能進去上帝國。


上帝的話幫助我們看清楚四個世界,一個是我們現在看得到的世界;一個是內心世界,而外在的世界絕對會影響我們內心的世界;一個是基督徒才有的經文世界,要用上帝的話來看世界,打開聖經渴望認識上帝,讓基督在我們心裡掌權,這就是基督徒的靈性,從《聖經好好吃》裡面的詮釋,靈性就是通過上帝啟示,認識上帝並且開啟神學意識,上帝國在群體當中,也在個人心裡;最後一個是上帝的世界,那只有聖靈的工作,我們只能傳講、見證上帝啟示,唯有聖靈能帶領我們重生進入上帝國,如果我們嘗過主恩的滋味要怎麼形容、解釋和說明?「愛與愛相遇就會產生喜樂。」


哥林多後書九章12-13節:「因為辦這供給的事,不但補聖徒的缺乏,而且使許多人對上帝充滿更多的感謝。他們從這供給的事上得了憑據,知道你們宣認基督,順服他的福音,慷慨捐助給他們和眾人,把榮耀歸給上帝。」這裡說的「供給」在原文的意思是「服事」,特別是在禮拜中的服事,也就是說,「供給別人的需要」是用「禮拜中服事的態度」,而「憑據」是經過考驗之後發展出來的生命特質、品格,因此在聖殿中服事上帝,轉而要去幫助、關懷有需要的鄰舍,讓眾人一起可以在上帝面前獻上感謝,這就是律法的總綱「愛上帝、愛人」,而經文裡的「慷慨捐助」就是共享團契,我們透過尊崇上帝的服事,轉而服務鄰舍,弟兄姊妹因此感謝上帝,生命得到新的成長和特質,宣認耶穌是基督,順服基督教導的福音,最後進入團契生活裡,活在分享的團契就是永生的憑據、終末的應許。


樸文牧師最後以《心上的刺青》這本書裡面的一則故事勉勵我們,有一位神父去到墨西哥服事,服事一群罪犯,和一群是在底層最貧窮的人們,他們常常吃不飽,有一天有一個人抓了一隻大蜥蜴,他們煮了一鍋肉湯,將手上僅剩的一些蔬菜、食材都加入熱湯裡,香味吸引附近的鄰舍前來,他們忙著招呼,請大家都來享用,湯少了一點就再多加一點水,越來越多人聞香而來,於是有越來越多人拿出自己的珍藏,已經生鏽又過期的罐頭,或是微不足道的香料,但是那個社區一起加入享用的行列,也越來越多人拿出自己手上僅有的食物,最後大家都有吃飽而且有剩,這就是共享團契,而我們的身份就是招呼大家都來的人,「來,請來一起吃飯。」聖餐就是這鍋湯,聖餐就是在分享中得以飽足,實踐聖餐的團契會讓我們知道自己正活在上帝國裡面。


初鹿教會講台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