撒母耳記上三十一1、6;撒母耳記下一12;二1-7 願上主用仁慈誠實款待恁

前言

今天跳過了一些經文,不過邀請兄姊們回家能補看這三章的敘事。我們會有遇到信仰疑惑的時刻。但是耶穌說過:「因為凡祈求的,就得着;尋找的,就找到。」(路加福音十一10)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懷疑,沒有去尋找,那麼永遠都找不到答案,信仰的疑惑是讓我們有動力去尋找上帝。願上帝今天藉著敘事對我們說話。


掃羅的死與大衛的澄清

非利士人挑起戰爭,戰況對以色列人不利,軍心渙散、士氣低落,不少人臨陣脫逃。非利士人大獲全勝,那一天,許多以色列人倒下,沒了呼吸、失去生命,包括掃羅及他三個兒子。敘事簡略交代這場戰役以失敗告終;當初掃羅被揀選,敘事用了不少篇幅記錄,然而,掃羅之死,只有短短兩三行文字,令人唏噓。這似乎也是敘事的用意,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風光,終究有一天都要放下。掃羅、約拿單都有驍勇善戰的事蹟,這些沒有讓他們死得體面,或是得到上帝稱讚。過往非凡的成績,其實在上帝面前沒有價值,並非說成績不重要,而是如果真的要提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答案呼之欲出,是時刻仰望上主的心志。

掃羅生命末期相當虛弱,焦慮使他食不下嚥,在戰場上也受到嚴重傷勢,無法再有任何抵抗;膽小怯弱的掃羅在最後一刻,不是直接投降,而是果斷選擇自行了斷,結束自己慘淡人生。敘事有段小插曲,有位倖存的亞瑪力青年,來向大衛通報以色列慘敗,掃羅及他三個兒子陣亡的消息。他以為這麼做,會得到大衛讚賞。不過撒母耳記上三十一章提到掃羅是自己伏在刀上,由另一位僕人幫忙,甚至緊跟掃羅自殺;撒母耳記下第一章,報信者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:「是我!是我殺了掃羅!」敘事表明青年應該只是看到整個過程;而他的舉動透露當時普遍認為掃羅死了,大衛最開心。不見得是大衛的「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」,而是困擾大衛多年的追殺惡夢終於結束。

青年自以為會得到提拔(官職),或獎賞(財富),殊不知,換來的卻是大衛斥責:你動手殺害耶和華的受膏者,怎麼不畏懼呢?」(v.14),大衛下令處決青年,藉此表明自己與掃羅的死無關,要證明清白。因此在眾人面前再次強調,上帝所膏抹的王,沒有人可以動手傷害他,否則會得到報應,一席話表達自己的無辜、忠心和對王位沒有任何妄想。


打造自己的巴別塔

我們可以說這位青年是死於話多,為了邀功而強調自己做的事情。沒有判斷現實的能力、沒有釐清真相,更不會好好地說話,簡單說,就是不會看人臉色,不懂得將事情原委、脈絡,做出真實且詳細的陳述;還會特別放大自己的努力,向人吹噓一番。若將敘事放在今日的處境,的確會引起共鳴和深思。我們一定有過類似經驗,不時會在工作、會議當中,遇見愛吹捧自己的人,明明只要講重點,卻硬要牽扯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;最厲害的是不論談什麼話題,最後都能繞回他身上,變相跟大家報告自己的學經歷,結果本來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,硬是被拖長了時間。我們應該會同意,「講話」是用來溝通,建立彼此的橋樑,減少誤會、拉近關係、讓事情更暢通;然而現在「講話」卻被用來建造自己的巴別塔,放滿了展示自己的成績,不再是為了互相理解,而是誇耀自己多麼有力量。

在追求流量的時代,網路很發達,獲取資訊越來越方便,但是也養成了不求證的惡習。「講話」不再探究是否真實,不在乎言語之中是否有真相。只要掌握聲量、獲得支持,誰會在乎講話內容有沒有實事求是、有沒有真理?壓根不想會帶來何種後果,就算會撕裂關係、製造衝突,重點是只要能被關注、吸引粉絲「讚聲」,那麼一切無關緊要。因此不難發現世界有越來越多離譜的言行,有些人故意講錯話、交談中夾雜錯誤資訊;為了博眼球、有流量,因為比起真相,更多人相信謠言,因為更有趣、更能激起情緒。當語言不再尋求共同理解,就只剩下對立和不斷地吹捧自己、強調自己的才能,就不再有互相連結,只有欺騙和謊言。那麽還能相信什麼?


信仰的行動化解自以為是

敘事當中與亞瑪力青年形成對照的,是居住在基列的雅比人,他們聽聞掃羅的屍體被慘忍對待,因此號召能爭戰的青年,前往非利士人的地盤,將掃羅的屍體搶奪回來,好好厚葬,並且禁食七日表示哀痛。撒母耳記上十一章,掃羅剛被膏立為王,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好、強壯的時光,他所拯救的正是基列的雅比人,儘管掃羅後來變成另一副模樣,但是他們記得這份恩典,用行動表示自己的感恩。敘事給予更加完整的圖像,相較於自私及謊言,能打破不信任,帶來連結的,正是知恩圖報的行動。

切換鏡頭來看大衛的表現,耐人尋味;雙方交戰時消失,在以色列的關鍵時刻缺席,掃羅戰敗時袖手旁觀。當然,我們不會知道他是有心或是無意。總之敘事清楚點出他沒有出兵協助以色列,而且他已經被膏抹作以色列的王,因此他的決定引人遐想。雖然大衛為此寫了一首哀歌,紀念掃羅及約拿單,看不出來他的哀悼是出於心中悲痛?還是逢場做戲?然而大衛善於寫詩,某種程度而言,代表他藉著文字、音樂抒發自己的情感。其實敘事揭示,大衛或許不喜歡掃羅,有好幾次的機會能除掉掃羅,可是大衛更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,看重上帝在掃羅身上的恩典,而非自己對掃羅的怨恨。「不要被仇恨蒙蔽對上帝的信心,不要成為復仇的傀儡」,是在大衛身上讀到的信仰實踐,是可以努力的目標。不過敘事接著引出一個矛盾之處,大衛的寬容似乎只展現在掃羅身上,他對眼前的亞瑪力青年沒有任何憐憫。如果將雅比人知恩報德、大衛不受憎恨轄制,放在想要得到好處的青年旁邊,馬上就能知道亞瑪力青年的表現,正是我們需要棄絕的路線,不再想要透過誇耀自己,來得到掌聲;而是藉著愛的行動,看見上帝在我們當中。


願上主以慈愛和誠實待你們

大衛及雅比人做的事,沒有一直掛在嘴邊,讓人反省所謂「功績」,不能以此自滿,不是討人讚賞及關注;而是活出上帝旨意,才是最重要的。大衛準備登上王位,政權交替之際,會出現不穩定的亂流,大衛的作法相當聰明,三十章有個伏筆,大衛擊敗亞瑪力人,從他們那裡掠奪戰利品,分送給猶大地區領袖,獲取各支派擁護,消彌質疑的聲音,鋪墊王位之路。而他作王的第一件事,是派遣使者到雅比人當中,向他們表達感謝,因為他們在掃羅的事上,做出美好的見證。大衛用「言語」招募對掃羅忠心的一群人,化解可能的衝突。值得注意的是,雅比人沒有四處宣揚自己的功勞,大衛嘉許他們。「你們既做了這事,願耶和華以慈愛和信實待你們,我也要為此厚待你們。」(v.6)大衛以王的姿態安撫他們、邀請他們跟隨他。

他們無形中展露信仰特質,「愛與真實」。不需要強調及誇耀自己所做的服事,反倒不停詢問自己是否存有上帝的慈愛、良善及真實?箴言第三章就有提到:「不可使慈愛和誠信離開你,要繫在你頸項上,刻在你心版上。這樣,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惠,有美好的見識。」(箴言三3-4)由此可知,要獲得好名聲,並不在於做了多少好事,證明自己配得上帝的愛、得到別人眾星拱月的關注。重點在於對上帝忠心,因著信仰而展露的慈愛與誠實。這並非一時半刻就有,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練習且持之以恆。大衛三番兩次赦免掃羅,但是掃羅只有當下懺悔,生命沒有改變,大衛看到掃羅的執迷不悟,會不會氣餒?可能會想別人都不遵守約定,自己憑什麼要以良善回應?但是環境或其他人的言行,不應該是我們跌倒或放棄的理由,反倒是提醒了我們要更加堅定仰望上帝。

我們會看到許多黑暗面,這也代表我們需要上帝,要將眼目對準上帝,才能在黑暗中看見上帝的光明,因為盼望來自於上帝,不是冀望於別人關注。雖然大衛不見得是好人,但是他沒有趁掃羅虛弱時補刀,仍舊願意等待上帝的時間。「願上主用仁慈誠實款待恁」(v.6)是敘事對我們的提醒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、處在什麼樣的環境,不要灰心失望,毋需講太多話,因為有時會不小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;我們還是可以講話,只是知道重點在於上帝。

撒母耳的故事上半部以掃羅死了、以色列被打敗,悲慘絕望做為結尾。但在下半部敘事,大衛表達憤怒及哀傷,正是讓我們學習好好地面對痛苦,不去壓抑,而是將其交託給上帝。大衛簡單一句:「願上主用仁慈誠實款待恁」(v.6)提醒我們正活在上帝應許之中,被祂的慈愛及誠實包圍;不論我們是什麼樣的人,祂的慈愛、憐憫沒有離開我們,而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勇敢跟隨祂的腳蹤,將祂所給予的仁慈、誠實展示出來。


結論

上帝的恩典藉著我們的行動顯明,也會經由語言傳遞,因此我們傳講上帝的仁慈與誠實,而不是自己的功勞和成績,當我們只講自己,便聽不見福音。約翰福音開宗明義地提到:「太初有道,道與上帝同在,道就是上帝。」(約翰福音一1)「道」指向基督,而耶穌提到自己是「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」(約翰福音十四6),不正是告訴我們,要走在正確的道路,凡事尋求真實,生命就有上帝的慈愛與誠實。因此在語言溝通裡有上帝的啟示,我們的言行傳達愛心和承諾,光聽我們的言談便能知道是否忠誠於上帝。非洲宣教士李文斯頓,是我們學習的榜樣,他的事工時常被人攻擊,但也有許多人稱讚他的服事,他的生命讓我們知道壞事與好事總是交織在一起,但在黑暗中有光明,他說:「掌聲會寵壞一個人,使他在意別人的稱讚。…讚美放在心中太久,會發臭。」他心中常有聲音質疑,他的動機是為了自己。因此他選擇將受人歡迎與控告都交託給上帝,明白上帝看重的不是偉大的事奉,而是仰望上帝而展現出來的愛與真實。願真理之光照耀人心中黑暗,願上帝的慈愛與誠實在我們心中閃耀,信靠上帝的人有喜樂,雖仍會生病,但有上帝保守;仰望上帝的人仍會遇到困難,但有上帝恩典同在;會遇到打擊,但有上帝豐富賞賜。願我們在生活之中,常有上帝的慈愛與誠實包圍。


台神的櫻花季



留言

熱門文章